石斛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含有多糖、生物碱、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在增强免疫、抗衰老、降血糖、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由于石斛生长环境独特,对生态要求苛刻,加之长期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多为人工栽培,全球石斛属植物约1500种,我国有76种,其中作为药用的约30余种,根据植物学特征、传统应用及现代研究,主要种类如下。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石斛中的优质品种,因表皮呈铁锈色而得名,又名黑节草、云南铁皮,茎直立,圆柱形,高10-30厘米,粗0.4-0.8厘米,肉质肥厚,多汁,嚼之有黏滑感,叶纸质,矩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生于茎上部,花淡黄绿色,花瓣卵状长圆形,主要分布于安徽霍山、浙江雁荡山、云南龙陵、广西融水等地,其中云南产者因昼夜温差大,多糖含量高达38%以上,品质最佳,传统中医认为铁皮石斛“滋阴补虚,强筋健骨”,常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另含石斛酚、石斛胺等生物碱,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铁皮石斛常加工成“枫斗”(螺旋状干品),便于保存和服用,是《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的法定药用品种。
霍山石斛
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et S. J. Cheng)俗称米斛,是石斛中的珍稀极品,仅分布于安徽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境内,生长于海拔300-900米的山地林缘树干或岩石上,因生长环境苛刻,繁殖率极低,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茎丛生,圆柱形,长3-8厘米,粗0.2-0.4厘米,淡黄绿色,肉质饱满,叶2-3枚,近革质,卵状披针形,花白色,淡雅芳香,传统上霍山石斛被视为“仙草”,历代医家均强调其“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之效,尤其适合脾胃虚弱、阴液亏虚者,现代检测显示,霍山石斛多糖含量达30%-40%,还含有霍山石斛碱、石斛菲醌等独特成分,在抗疲劳、降血糖、保护胃黏膜方面效果显著,由于资源稀缺,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常以“枫斗”或鲜品入药,用量需严格把控。
金钗石斛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是石斛属中传统药用大宗品种,因茎基部膨大如金钗而得名,又名扁黄草、吊兰花,茎直立,稍扁,高20-40厘米,粗0.5-1.2厘米,干后金黄色,具纵条棱,叶革质,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多而密集,花白色带淡紫色唇瓣,有香气,主产于四川峨眉山、贵州赤水、云南罗平等地,多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金钗石斛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强阴益精,轻身延年”,是历代宫廷贡品,其味甘、淡,微寒,归胃、肾经,主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不退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钗石斛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抑制心脏、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多糖成分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目前金钗石斛已实现规模化人工栽培,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常规石斛品种,也是提取石斛类中药饮片的主要原料。
流苏石斛
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因花瓣边缘呈流苏状而得名,又名马鞭石斛、大黄草,茎下垂,肉质,长30-100厘米,粗0.8-2厘米,黄色或金黄色,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上,花金黄色,唇瓣上有流苏状褶片,极具观赏性,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广西防城港、海南等地,多附生于热带雨林树干上,传统上流苏石斛以“生津止渴,清热养胃”为用,常用于热病伤津、烦渴、胃脘疼痛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石斛酚、毛兰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胃炎、糖尿病引起的口干舌燥有缓解作用,因茎粗大,产量较高,流苏石斛是部分产区石斛饮片的代用品,但多糖含量较铁皮石斛低,需注意用量。
鼓槌石斛
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因茎呈纺锤形,似鼓槌而得名,又名金花石斛、万丈须,茎肉质,纺锤形,长5-8厘米,粗1.5-2.5厘米,鲜时金黄色,叶2-4枚,生于茎顶端,花黄色,总状花序下垂,花期长达2个月,主产于云南普洱、西双版纳,常附生于海拔500-1600米的树干上,鼓槌石斛在傣族医药中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S180肉瘤、肝癌H22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因茎富含胶质,口感爽滑,近年来作为食用石斛开发,鲜品榨汁、炖汤均可,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
密花石斛
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又名石斛兰、树兰,茎直立,肉质,高20-50厘米,粗0.8-1.5厘米,叶矩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密集,花金黄色,唇瓣上有紫红色斑纹,花香浓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是岭南地区常用石斛,传统功效为滋阴养胃,生津止渴,常用于阴虚内热、口干咽燥、食欲不振等症,现代检测发现,密花石斛多糖含量约25%,还含有石斛宁、石斛醌等成分,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因其花色艳丽,花期长,也是重要的观赏花卉,药用部位以茎为主,可鲜用或干制。
球花石斛
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 Rchb. f.)是石斛属中高海拔分布种类,茎直立,肉质,长20-40厘米,粗0.6-1厘米,叶披针形,花白色或淡黄色,呈球形总状花序,生于茎顶端,分布于云南大理、丽江、西藏墨脱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3000米的山地林缘,传统用于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尤其适用于肺热燥咳、劳嗽咯血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的石斛多糖和菲类化合物可调节免疫,减轻肺部炎症,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辅助治疗作用,因生长环境特殊,资源较少,目前多为野生采集,人工栽培技术尚不成熟。
美花石斛
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又名小环草、石斛兰,茎肉质,纺锤形,长3-9厘米,粗0.5-1厘米,叶2-3枚,卵状披针形,花紫红色或粉红色,唇瓣上有紫红色斑块,花姿优美,极具观赏价值,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常附生于低海拔树干上,传统上以“滋阴润燥”为用,主治热病伤津、虚热不退、肺燥干咳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美花石斛提取物可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缓解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因茎小而短,产量较低,多作为观赏石斛栽培,部分地区也作药用。
常见石斛种类对比表
名称 | 别名 | 形态特征 | 主要产地 | 传统功效 | 现代应用方向 |
---|---|---|---|---|---|
铁皮石斛 | 黑节草、枫斗 | 茎圆柱形,铁锈色,多黏液 | 云南、浙江、安徽 | 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 增强免疫,抗疲劳,降血糖 |
霍山石斛 | 米斛 | 茎短小,黄绿色,肉质饱满 | 安徽霍山(特有) | 补五脏虚劳,强阴 | 抗肿瘤,降血糖,保护胃黏膜 |
金钗石斛 | 扁黄草 | 茎稍扁,金黄色,具纵棱 | 四川、贵州、云南 | 强阴益精,轻身延年 | 抗衰老,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 |
流苏石斛 | 马鞭石斛 | 茎下垂,黄色,花瓣边缘流苏状 | 云南、广西、海南 | 生津止渴,清热养胃 | 抗炎,抗氧化,缓解胃炎 |
鼓槌石斛 | 金花石斛 | 茎纺锤形,金黄色,花黄色 | 云南普洱、西双版纳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抗肿瘤,增强免疫,食用开发 |
密花石斛 | 石斛兰 | 茎直立,花金黄色,花序密集 | 广东、广西、云南 | 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 降血糖,调节血脂 |
石斛种类繁多,不同品种因生长环境、化学成分差异,功效与适用人群也有所区别,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求,结合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同时注意保护野生资源,促进石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问答FAQs
Q1: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均为石斛中的优质品种,区别主要体现在:①形态特征:铁皮石斛茎细长(10-30厘米),表皮铁锈色,嚼之黏滑;霍山石斛茎短小(3-8厘米),淡黄绿色,肉质更饱满。②产地分布:铁皮石斛分布于云南、浙江、安徽等地,资源相对丰富;霍山石斛仅产于安徽霍山,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资源稀缺。③功效侧重:铁皮石斛以“滋阴清热、增强免疫”为主,适用人群广;霍山石斛长于“补虚强阴、益胃生津”,尤其适合脾胃虚弱、术后康复者,选择时,若日常保健、增强免疫,可选铁皮石斛;若需补虚养胃、体质虚弱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霍山石斛,但需注意用量,避免浪费。
Q2:石斛怎么食用效果最好?有哪些禁忌?
A:石斛的食用方法需根据品种和需求选择:①鲜品:铁皮石斛、鼓槌石斛等鲜品可洗净后直接嚼食(黏液丰富,口感滑腻),或榨汁、炖汤(如石斛老鸭汤、石斛瘦肉汤),能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成分,适合热病伤津、口干者。②干品:铁皮枫斗需打碎后煎煮(先煎30分钟),或用开水泡服(反复冲泡至味淡),也可磨粉装胶囊吞服,便于吸收。③入膳:石斛可与枸杞、麦冬、瘦肉等搭配煲汤,或煮粥(如石斛粥),适合长期调理。
食用禁忌:①石斛性微寒,脾胃虚寒、胃寒疼痛、腹泻者不宜过量食用,以免加重不适;②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③石斛具有滋腻之性,湿温病未化燥者忌用;④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⑤石斛与萝卜、绿豆等寒凉食物同食可能降低药效,建议间隔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