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驱虫消积药,因其杀虫效佳、味甘温和,尤宜小儿虫疳之证,被誉为“治疳积之要药”,该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名源于五代时期潘州刺史刘僖之子患“疳积”,使君用此药治愈,后人遂名“使君子”。
基本信息
使君子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黑褐色或紫褐色,具5条纵棱,顶端有5个圆形萼片基痕,基部有果梗痕,果壳坚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香,味微甜,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黄白色、无破碎者为佳。
性味归经
中医理论认为,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其性温而不燥,味甘而补,既能杀虫,又能健脾消积,故对小儿虫积兼脾虚者尤为适宜。
功效主治
杀虫消积
为驱杀蛔虫、蛲虫之要药,使君子中所含的使君子酸钾等成分对虫体有麻痹作用,能抑制虫体运动,最终排出体外,其甘温之性可健脾和胃,消除积滞,适用于小儿虫积腹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部胀大等症,常配伍槟榔、神曲、麦芽等同用,如“使君子散”。
健运脾胃
适用于小儿疳积,因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倦怠、毛发干枯、肚腹膨胀、泄泻等,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药,标本兼顾。
杀虫止痒
外用可治疗疥癣、湿疮等皮肤疾病,取其杀虫燥湿之效,单用或配伍苦参、蛇床子等煎汤外洗。
临床应用
蛔虫病
单用使君子仁炒熟嚼服,或配伍槟榔、苦楝皮等增强驱虫效果,儿童蛔虫症常表现为脐周腹痛时作时止、食欲异常,可用使君子仁(炒)研粉,每次1.5-3g,晨起空腹服,连服3天。
蛲虫病
症见肛门瘙痒、夜间尤甚,可用使君子仁炒熟,儿童每岁1-1.5粒(总量不超过20粒),睡前嚼服,连用1周,或用使君子仁油涂肛门。
小儿疳积
症见疳积腹胀、消化不良,配伍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导滞,配伍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如“肥儿丸”。
皮肤疥癣
外用:使君子适量,去油研末,用猪油调涂患处,或煎汤外洗,适用于疥疮、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
用法 | 成人用量 | 儿童用量 | 注意事项 |
---|---|---|---|
煎汤内服 | 9-12g | 3-6g(分次服用) | 需去壳取仁,打碎后入药 |
炒熟嚼服 | 6-9g(嚼服) | 每岁1-1.5粒 | 空腹服用,避免过量 |
研末吞服 | 5-3g | 1-1.5g | 用温开水送服,忌热茶 |
外用 | 适量 | 适量 | 捣烂敷或研末调敷,注意皮肤过敏 |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湿热泄泻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动胎。
- 副作用:过量服用可引起呃逆、恶心、呕吐、眩晕等反应,轻者可饮冷茶或嚼服生甘草缓解,重者需停药并就医。
- 饮食禁忌:服用期间忌食热茶、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副作用。
- 儿童用量:儿童需严格控制用量,年龄越小用量越少,避免因过量导致神经毒性反应。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使君子主要含使君子酸、使君子酸钾、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甾醇、葡萄糖等成分,其中使君子酸为驱虫活性成分,对蛔虫、蛲虫有麻痹作用。
药理作用
- 驱虫作用:使君子酸钾能抑制蛔虫体肌肉收缩,使其麻痹,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最终排出体外。
- 抗炎作用: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
- 抗氧化作用:富含黄酮类和酚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作用。
- 调节免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新用
现代临床除用于驱虫外,还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以及外用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股癣、体癣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资源保护
使君子虽分布较广,但因需求量逐年增加,部分地区出现过度采挖现象,主产区已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规范化种植(GAP)保证药材质量和产量,同时加强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合理采收,避免资源枯竭。
相关问答FAQs
问:使君子儿童用量怎么计算?是否需要去壳?
答:儿童用量需严格按年龄计算,一般1-3岁每日1-1.5粒,4-6岁2-3粒,7-9岁3-4粒,10-12岁4-5粒(均指炒熟后的种仁,总量不超过20粒),使用时需去除果壳,取种仁炒香后捣碎或直接嚼服,以有效成分溶出,若为煎汤,需打碎后入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后下10-15分钟),以免破坏有效成分。
问:服用使君子后出现呃逆怎么办?如何预防?
答:过量服用使君子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呃逆、恶心等反应,若出现呃逆,可立即停药,饮冷茶或嚼服生甘草(3-5g)缓解症状,通常可自行恢复,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按年龄和体重控制用量,成人每日不超过12g,儿童不超过6g;避免空腹服用,可在饭后1小时服用;服用期间忌食热茶、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