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发汗使邪从汗解,适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表实无汗等症,发汗中药材需根据体质、证型选用,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不同类别,其作用强度、适应证各有侧重,需辨证施治,避免过汗伤津。
辛温解表发汗药
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善于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
-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力强,为“发汗第一药”,常用于风寒表实证,配伍桂枝(麻黄汤)增强发汗功效;又能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3-9g),过汗易伤阳气。
-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较麻黄和缓,适用于风寒感冒有汗(桂枝汤)、无汗均可,尤善调和营卫;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瘀、关节痹痛;助阳化气,用于痰饮、心悸。
-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兼胸闷、恶心(配藿香、陈皮);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适用于风寒轻证(配红糖煮水),或胃寒呕吐、咳嗽痰白,为“呕家圣药”,可解半夏、天南星毒。
-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适用于风寒、风热感冒均可(配防风、银花),尤其风寒无汗;麻疹初期、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生用发汗,炒炭止血。
辛凉解表发汗药
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善于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感冒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口渴、脉浮数等。
-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配菊花、桑叶)、咽喉肿痛(配桔梗、甘草)、麻疹初期;其芳香走窜,后下(3-6g),过久煎降低功效。
-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配板蓝根、连翘)、麻疹初期、痈肿疮毒,性寒滑肠,便溏者慎用。
-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适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配薄荷、牛蒡子)、麻疹未透、目赤翳障、小儿惊夜啼。
-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适用于风热感冒表证项背强痛(配柴胡、黄芩)、热病口渴、麻疹初期、脾虚泄泻,生津宜生用,升阳宜煨用。
其他发汗作用药材
部分祛风湿药、温里药兼有发汗作用,如羌活(辛苦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用于风寒夹湿感冒、头痛身痛)、附子(辛热,温里散寒,配麻黄、细辛可助阳发汗,用于阳虚外感),但需配伍使用,不可单用。
常用发汗中药材简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应用 | 用量注意 |
---|---|---|---|---|
麻黄 | 辛微苦,温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表实证,咳嗽气喘 | 表虚自汗者忌用,3-9g |
桂枝 | 辛甘,温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感冒有汗/无汗,痹痛 | 孕慎用,3-9g |
薄荷 | 辛,凉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感冒,头痛咽痛 | 后下,3-6g |
生姜 | 辛微温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风寒轻证,胃寒呕吐 | 3-10g |
荆芥 | 辛微温 |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 风寒/风热感冒,麻疹初期 | 生用发汗,炒炭止血,3-10g |
相关问答FAQs
Q1:发汗中药材是否所有人都适用?
A1: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发汗药耗气伤津,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阴虚盗汗(夜间汗出)、产后血虚、久病体弱者忌用;实热证(高热、口渴、便秘)不宜用辛温发汗;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等发汗力强的药物,使用前需辨证,必要时咨询中医师。
Q2:发汗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可长期服用,发汗药多辛散走窜,长期服用易耗气伤阴,导致乏力、口干、心悸、失眠等“气阴两虚”症状,临床用药需“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或改用益气养阴类药物调理,如太子参、麦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