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咳嗽处方效果如何?不同证型怎么选方?有何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咳嗽历史悠久,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的不同,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宣发肃降,以下从分证论治、常用方剂、特色疗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疗咳嗽的处方思路。

中医治疗咳喇的处方

中医对咳嗽的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易受内外之邪干扰而致宣降失常,发为咳嗽,辨证时需结合咳嗽的声音、痰的色质、伴随症状及舌脉象,辨别寒热、虚实、外感内伤,从而选方用药。

(一)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止嗽散(《医学心悟》)合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苑、麻黄、杏仁、生姜。
    加减应用:若鼻塞流涕甚,加苍耳子、辛夷花以通鼻窍;若咳喘胸闷,加厚朴、前胡以降气化痰。

  2.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温病条辨》)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组成(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加减应用:若热甚咳黄痰,加黄芩、鱼腥草以清肺热;若咽喉肿痛甚,加牛蒡子、射干以利咽消肿。

  3. 燥邪伤肺证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口渴,舌红少津,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病机:燥邪伤肺,肺津受损。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或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药物组成(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豆豉、栀皮、梨皮。
    加减应用:若燥甚伤阴,加麦冬、玉竹以养阴生津;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中医治疗咳喇的处方

(二)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痰出咳缓,晨起或食后咳甚,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
    加减应用:若痰多胸闷,加厚朴、枳壳以行气宽胸;若食少便溏,加白术、山药以健脾益气。

  2. 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或清金化痰汤(《统旨方》)加减。
    药物组成(清气化痰丸):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茯苓、枳实、胆南星、制半夏。
    加减应用:若痰热甚,加鱼腥草、金荞麦以增强清肺热;若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以疏肝理气。

  3. 肝火犯肺证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随情绪波动增减,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肝泻火,顺气止咳。
    代表方:黛蛤散(《中国药典》)合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组成:青黛、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加减应用:若胸胁胀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理气止痛;若口干咽燥,加麦冬、沙参以养阴生津。

  4. 肺阴亏虚证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不足,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或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桑叶、甘草。
    加减应用:若咳甚痰中带血,加白及、仙鹤草以收敛止血;若潮热盗汗,加地骨皮、五味子以滋阴敛汗。

    中医治疗咳喇的处方

中医治疗咳嗽常用方剂简表

证型 代表方 药物组成(核心) 功效 主治症状要点
风寒袭肺 止嗽散+三拗汤 荆芥、麻黄、杏仁、桔梗、甘草、紫苑、白前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咳声重,痰白稀,恶寒无汗,脉浮紧
风热犯肺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芦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咳声嘶,痰黄黏,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
燥邪伤肺 桑杏汤 桑叶、杏仁、沙参、贝母、豆豉、梨皮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舌红少津
痰湿蕴肺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咳声重浊,痰多白黏,胸闷食少,苔白腻
痰热郁肺 清气化痰丸 瓜蒌仁、黄芩、杏仁、胆南星、陈皮、枳实 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咳喘气粗,痰黄稠厚,胸胁胀痛,脉滑数
肝火犯肺 黛蛤散+泻白散 青黛、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清肝泻火,顺气止咳 咳引胸痛,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脉弦数
肺阴亏虚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白扁豆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方剂外,中医还结合外治法、针灸、食疗等综合调理咳嗽:

  1. 针灸疗法:取肺俞、列缺、太渊、天突等穴,风寒加风门、风池,风热加曲池、合谷,痰湿加丰隆、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研末,姜汁调敷于肺俞、膏肓等穴,以温阳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慢性咳嗽(如寒咳、痰湿咳)。
  3. 食疗调理:风寒咳嗽可食生姜红糖汤;风热咳嗽可食梨子川贝炖;燥咳可食百合银耳羹;痰湿咳嗽可食陈皮薏米粥;肺阴亏虚可食沙参玉竹瘦肉汤。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咳嗽需分寒热虚实,忌见咳止咳,如风寒咳嗽误用寒凉药易闭门留寇,风热咳嗽误用温燥药易助热伤津。
  2. 忌口调护: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甜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加重咳嗽;戒烟酒,远离油烟、粉尘等刺激物。
  3. 顾护脾胃:咳嗽日久易伤肺脾,可配合山药、莲子、大枣等健脾之品,培土生金,促进康复。
  4. 及时就医:若咳嗽持续3周以上,或伴有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需排除肺部器质性疾病,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咳嗽需要分寒热吗?如何自我判断寒咳和热咳?
A1:必须分寒热,寒咳多因感受风寒,表现为咳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舌淡苔白,治宜辛温散寒;热咳多因感受风热或痰热,表现为咳声急、痰黄黏稠、咽痛口渴、舌红苔黄,治宜辛凉清热,若寒咳误用寒凉药(如黄芩、金银花),易致肺寒加重,咳嗽难愈;热咳误用温燥药(如干姜、半夏),易助热伤津,致痰更黏稠,自我判断可从痰的色质、伴随症状入手:痰白稀、怕冷多为寒;痰黄稠、咽痛多为热。

Q2:咳嗽久治不愈,中医如何调理?
A2:咳嗽久治不愈多属内伤咳嗽,或外感失治误治转为慢性,需从肺、脾、肾三脏调理,常见证型有痰湿蕴肺(健脾化痰)、肺阴亏虚(养阴润肺)、肝火犯肺(清肝泻肺)等,调理时需标本兼顾:如痰湿咳用二陈汤健脾化痰,配合艾灸足三里、丰隆穴以增强运化;肺阴亏虚用沙参麦冬汤养阴,配合百合、梨子滋阴润肺;肝火犯肺用黛蛤散清肝,配合菊花、决明子平肝,同时需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避免过度劳累,必要时结合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综合干预。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能否治疗胆结石?方法有效吗?
« 上一篇 08-29
消化不良有哪些中草药可调理?实用中草药推荐指南?
下一篇 » 08-2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