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因“夏至后即枯”而得名,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论述,现已成为清肝泻火、明目散结的要药,在临床及日常保健中应用广泛。
来源与植物形态
夏枯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80cm,茎方形,基部匍匐,上升或直立,常带淡紫色,叶对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6cm,先端尖,基部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下面有细腺点,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的穗状花序,花冠紫色、蓝紫色或红紫色,二唇形,上唇顶端具3裂片,下唇2裂,小坚果褐色,长圆状卵形,花期4-6月,果期7-10月,药用部位为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的干燥果穗,传统认为“夏至后采者,则枯草无味,不堪用”,故得名。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其气禀清寒,味辛能散,苦寒能泄,入肝胆经,既善清肝火、散郁结,又能明目、消肿,临床主要用于肝火上炎或肝郁化火所致的多种病症。
清肝泻火
夏枯草苦寒沉降,长于清泄肝经郁火,为治肝火头痛、目赤肿痛之要药,若肝火旺盛,症见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常配伍菊花、决明子、黄芩等,如《医宗金鉴》之夏枯草散;若肝郁化火,胸胁胀痛,可与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药同用,以达“火郁发之”之效。
明目退翳
肝开窍于目,肝火炽盛易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或目生翳膜,夏枯草清肝火而明目,常配伍桑叶、菊花、密蒙花等,增强清肝明目之效,如《银海精微》之夏枯草汤;若兼肝阴不足,目珠干涩,可配枸杞子、石斛、女贞子等,清肝与滋肝同施,标本兼顾。
散结消肿
夏枯辛散苦泄,能消痰火、散郁结,用于瘰疬、瘿瘤、乳痈等症,治瘰疬痰核,常配浙贝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散结消瘰,如《医学心悟》之消瘰丸;治肝郁痰凝之瘿瘤,可配昆布、海藻、黄药子等,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治乳痈肿痛,可配蒲公英、瓜蒌、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或肝火亢盛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增生等疾病,均取得一定疗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夏枯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现代研究表明其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主要化学成分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生物活性 |
---|---|---|
三萜类 | 齐墩果酸、熊果酸 | 抗炎、护肝、抗肿瘤、降血糖 |
黄酮类 | 芸香苷、槲皮素、木犀草素 | 抗氧化、降血压、保护心血管、抗过敏 |
挥发油 | 樟醇、桉油精、龙脑 | 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 |
有机酸 | 夏枯草苷、迷迭香酸 | 调节免疫、抗炎、抗血栓 |
多糖 | 夏枯草多糖 | 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糖 |
主要药理作用
- 降血压作用:夏枯草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如芸香苷)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从而发挥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尤为适宜。
- 抗炎与免疫调节:齐墩果酸、熊果酸等三萜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双向调节免疫平衡。
- 抗菌抗病毒:挥发油中的樟醇、桉油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夏枯草苷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和灭活作用,临床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等。
- 抗肿瘤作用:齐墩果酸、熊果酸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阻滞细胞周期等机制,抑制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生长,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
- 降血糖与调节血脂:夏枯草多糖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黄酮类成分可抑制胆固醇吸收,促进其排泄,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辅助防治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临床应用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常与夏枯草、钩藤、石决明、牛膝等同用,平肝潜阳、清火降压。
- 甲状腺疾病:痰气交结型甲状腺肿大(单纯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肿),配伍柴胡、郁金、浙贝母、海藻等,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乳腺增生:肝郁痰凝型,症见乳房胀痛、肿块,与柴胡、当归、赤芍、瓜蒌皮等配伍,疏肝解郁、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 眼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属肝火旺盛者),夏枯草15g,菊花10g,煎水熏洗并内服,清肝明目、退翳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熬膏、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传统认为,夏枯草宜轻用,过量易致腹泻,故脾胃虚弱者需慎用。
使用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因其性寒易伤中阳;孕妇慎用,动物实验提示其可能兴奋子宫,需避免潜在风险;体质虚寒、易过敏者不宜长期服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补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同用,以免降低寒凉之性;与降压药、降糖药同用时,需监测血压、血糖,避免药效过强导致低血压或低血糖。
- 不良反应: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并就医;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夏枯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不建议长期饮用,夏枯草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尤其脾胃虚寒者更易出现不适,若需日常保健调理,建议短期使用(不超过2周),并配伍健脾药物(如炒白术、茯苓)以制约其寒性,或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Q2:夏枯草与菊花、决明子都能清肝明目,三者有何区别?
A:三者的清肝明目功效各有侧重:夏枯草偏于清肝火、散郁结,适用于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及瘰疬等;菊花分黄菊与白菊,黄菊(如杭白菊)偏于疏散风热、平肝明目,适用于风热感冒或肝阳上亢的目赤涩痛;白菊(如滁菊)偏于清肝养肝,适用于肝阴不足的眼干目涩,决明子则兼能润肠通便,适用于肝火目赤兼肠燥便秘者,临床需根据病症寒热虚实配伍,如肝火炽盛可配夏枯草、菊花,肝阴不足则配枸杞子、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