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芙蓉,通常指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因其花开艳丽且霜后仍盛放,又名“拒霜花”;又因叶似莲而生于陆地,亦称“木莲”,在我国,木芙蓉的栽培与应用历史逾千年,其根、叶、花均可入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良药,木芙蓉不仅药用价值突出,还因观赏性强被广泛种植于庭院、公园,兼具药用与园林美化双重功效。
木芙蓉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枝条密被星状短柔毛,叶互生,阔卵形或圆卵形,直径7-18厘米,掌状3-5浅裂,边缘具钝齿,两面均被星状毛,叶柄长5-20厘米,花大而艳,单生枝端叶腋,花梗长5-8厘米,近端有节;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渐变为深红色,花瓣倒卵形,长5-8厘米,外面被毛;雄蕊柱长约2.5厘米,花药多数;子房5室,密生毛刺,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厘米,密生毛刺,种子肾形,被长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其花色一日三变,晨白午粉暮红,故有“三醉芙蓉”之称,极具观赏价值。
从中医理论看,木芙蓉性辛、微苦,凉;归肺、肝经,其性凉能清,味辛能散,苦能泄,兼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之功,临床应用中,木芙蓉常用于治疗热毒壅滞所致的多种病症:一是清热解毒,治痈疽疔疮、烫伤、蛇虫咬伤等热毒病症,如《本草纲目》载其“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二是凉血止血,入肝血分,能清血分热邪,用于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崩漏、外伤出血等症,常配伍生地、侧柏叶等凉血药;三是消肿排脓,辛散苦泄,消痈肿、排脓液,用于肺痈(肺脓肿)、肠痈(阑尾炎)等内痈,可配伍鱼腥草、金银花,亦可用于乳痈(乳腺炎),鲜叶捣敷患处;四是清肺止咳,归肺经,清肺热、止咳喘,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可单用花或叶煎服,或配伍枇杷叶、桑白皮;五是利湿排浊,部分医籍记载其叶能利湿,用于湿热泻痢、带下过多,可单用鲜叶煎服或配伍黄连、黄柏。
临床应用以外用为主,辅以内服,治疗烫伤、烧伤,取鲜木芙蓉叶适量,洗净捣烂,加入麻油调成糊状外敷,能清热止痛、促进创面愈合;治痈疽初起红肿热痛,可用芙蓉花、野菊花、蒲公英各15g,煎汤内服,药渣外敷,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抗炎、抗菌作用,已开发出芙蓉膏(外用治疮疡肿毒)、芙蓉消炎片(内服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制剂,妇科方面,治血热崩漏,用地芙蓉花15g,阿胶10g(烊化)煎服;治湿热带下,鲜叶30g煎水服或外洗。
用法用量上,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需注意,木芙蓉性凉,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用,以免寒凉伤胎;疮疡已溃脓稀者不宜大量使用。
现代研究揭示了木芙蓉的物质基础与药理机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异槲皮苷)、生物碱(芙蓉碱)、多糖、挥发油、有机酸(没食子酸)、鞣质等,黄酮类是其抗炎、抗氧化主要成分,多糖具免疫调节作用,药理研究表明,木芙蓉能抑制炎症介质(PGE2、TNF-α)释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还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一定抑制,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如下:表1 木芙蓉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炎、抗氧化、抗菌 | 生物碱 | 芙蓉碱 | 抗菌、抗病毒 | 多糖 | 多糖组分 | 免疫调节、促进伤口愈合 | 有机酸 | 没食子酸 | 抗氧化、收敛 | 表2 木芙蓉主要药理作用及机制|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 ||---|---|---| 抗炎 | 抑制COX、iNOS活性,减少炎症介质释放 | 抗菌 | 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蛋白质合成 | 抗氧化 | 清除自由基,增强SOD、GSH-Px活性 | 促进伤口愈合 | 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胶原合成 | 抗病毒 | 抑制病毒复制,干扰病毒吸附宿主细胞 |
木芙蓉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生于路旁、水边、山坡,现各地广泛栽培,药用需求增加下,需加强资源保护与人工栽培,其喜温暖湿润,耐水湿,喜阳光,适宜疏松肥沃砂质壤土,繁殖用播种、扦插或分株,需修剪保持通风,合理采收(夏秋季采叶,秋季采花,挖根,晒干或鲜用)。
FAQs:
问:木芙蓉和荷花(水芙蓉)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科属、形态及药用价值差异显著,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陆生灌木,叶掌状浅裂,花初白后红,以根、叶、花入药,功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荷花为睡莲科莲属水生草本,叶盾圆形全缘,花有莲蓬,以叶、花、种子、根茎入药,功偏清暑利湿、健脾止血。
问:木芙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答:不建议长期饮用,木芙蓉性凉,长期大量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尤其体质虚寒者慎用,若需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一般连续饮用不超过2周,无不适后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