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又名山栀、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临床常用清热泻火类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苦寒沉降,能清三焦实火,被誉为“凉血除烦之要药”,主产于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片刻或置沸水中略烫,干燥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既能清泻实火,又能凉血解毒,还可除湿退黄,应用广泛。
传统医学中,栀子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泻火除烦,适用于热病心烦、躁扰不宁,常与豆豉配伍,如《伤寒论》栀子豉汤,治疗伤寒误治后余热留扰胸膈所致的心烦;二是清热利湿,善治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中配伍茵陈、大黄,治湿热蕴结肝胆之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三是凉血解毒,可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以及火毒炽盛之目赤肿痛、疮疡肿毒,单用或配伍黄连、黄芩等增强疗效,栀子外用研末调敷,能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扭挫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有机酸、黄酮类、色素类等,这些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环烯醚萜苷类以栀子苷为代表,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有机酸中的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清除自由基;黄酮类成分如栀子素,可降血脂、改善脂代谢紊乱;色素类如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则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及神经保护作用,栀子苷还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镇痛作用,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均有缓解效果。
在临床配伍中,栀子需根据病情灵活应用:治热病心烦,常配淡豆豉以宣透郁热;治湿热黄疸,配茵陈、大黄以清利湿热;治血热出血,配侧柏叶、白茅根以凉血止血;治目赤肿痛,配菊花、决明子以清热明目;治疮疡肿毒,配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外用时,可研末与蜂蜜调敷,或煎水清洗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易致腹痛、腹泻;不宜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若需使用,可配伍生姜、大枣等顾护脾胃;孕妇慎用,因其可能刺激子宫收缩;现代研究提示,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应用。
栀子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表:
化学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环烯醚萜苷类 | 栀子苷、京尼平苷 | 保肝利胆、抗炎、镇静 |
有机酸 | 绿原酸、栀子酸 | 抗氧化、抗菌、抗炎 |
黄酮类 | 栀子素、芦丁 | 降血脂、保护血管、抗氧化 |
色素类 | 藏红花素、藏红花酸 | 抗氧化、调节免疫、神经保护 |
相关问答FAQs
栀子与黄柏在清热利湿方面有何区别?
栀子与黄柏均能清热利湿,但作用侧重不同,栀子苦寒,入心、肺、三焦经,偏于清中上焦及三焦湿热,善泻火除烦、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热出血等,且能利水通淋;黄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偏于清下焦湿热,善泻火解毒、退虚热,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足膝肿痛,以及骨蒸劳热、盗汗等,二者配伍可增强清利下焦湿热之效,如治疗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等。
栀子炒炭后功效有何变化?如何使用?
栀子生品偏于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而炒炭后性由寒转温,苦寒之性减弱,收涩之力增强,功效转向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炭栀子炭性涩,能收敛止血,常配伍地榆、侧柏叶等止血药,如十灰散中即用栀子炭,治血热出血,使用时需注意,炒炭栀子适用于出血而无明显热毒壅盛者,若热毒炽盛,仍宜配伍生栀子以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