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中药材有哪些?如何科学选用才对症有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肝主疏泄,藏血,在五行属木,与人体情志、消化、血液循环等密切相关,当肝失所养,常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胁肋隐痛、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等症状,此时需借助补肝中药材调理,补肝需兼顾“体阴而用阳”的特性,既滋养肝之阴血,又调畅气机,避免壅滞,以下从补肝阴、补肝血、疏肝理气、平肝息风四类,详细介绍常用补肝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补肝中药材

补肝阴类:滋养肝体,濡润筋脉

肝阴不足,常表现为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需选用甘寒或咸寒之品,滋养肝阴以制虚火。

  1. 枸杞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为补肝阴经典药,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力减退、内障目昏,或腰膝酸软、遗精滑泄,配伍菊花可清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配伍熟地、山茱萸增强滋补肝肾之力。
    用法用量:6-12g,煎服或泡水。
    注意: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慎用,以免助湿生热。

  2. 女贞子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乌发。
    应用: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目暗不明,与墨旱莲配伍(二至丸)可增强滋阴止血之效。
    用法用量:6-12g,生用或酒制后用。
    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3. 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应用:既补肝阴,又敛肝阳,用于肝肾亏虚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月经量多,或大汗虚脱、崩漏不止(如肾气丸)。
    用法用量:5-10g,去核生用或酒制。
    注意:命门火炽、湿热小便淋涩者禁用。

补肝血类:养血柔肝,濡养筋目

肝血不足,可见面色萎黄、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需用甘温或甘平之品补血养肝。

  1.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为“血家圣药”,既补血又活血,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或血瘀痛经、闭经,以及血虚肠燥便秘(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用法用量:5-15g,生用或酒制后用(酒制活血力强)。
    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孕妇需遵医嘱。

  2. 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
    应用:与当归配伍(如当归芍药散),增强养血柔肝之力,缓解肝血不足所致的胁肋疼痛、手足拘挛;亦治血虚阴虚之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5-15g,炒制后敛阴止汗作用更佳。
    注意:阳衰虚寒者不宜单独使用,反藜芦。

    补肝中药材

  3. 阿胶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应用:为血肉有情之品,善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或阴虚咳嗽、虚烦失眠,亦用于多种出血证(如胶艾汤)。
    用法用量:3-9g,烊化兑服(用黄酒或开水炖化)。
    注意: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用,以免滋腻碍胃。

疏肝理气类:调畅气机,解郁止痛

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常见胁肋胀痛、情绪抑郁、月经不调,需用辛行或苦泄之品疏肝解郁。

  1. 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为疏肝要药,常用于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配伍当归、白芍(如逍遥散)增强养血疏肝之力;亦治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3-9g,醋制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注意: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过量易耗伤阴气。

  2. 香附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
    应用:“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善治肝郁气滞的胁痛、痛经,或脾胃气滞的脘腹胀痛(如柴胡疏肝散、香附丸)。
    用法用量:6-12g,醋制止痛效佳。
    注意:气虚无滞者慎用。

  3. 佛手
    性味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应用:药性平和,既疏肝解郁,又理气和胃,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胸闷胁痛,或肝胃不和的胃脘胀痛、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3-9g,煎服或泡水。
    注意:阴虚有火、无气滞者慎用。

平肝息风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

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可见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抽搐惊厥,需用介类或咸寒之品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

  1. 天麻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息风,止痉通络。
    应用:“定风草”,善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如天麻钩藤饮),或肝风内动的抽搐、小儿惊风,亦用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3-9g,煎服或研末吞服;煎煮不宜过久,以免有效成分破坏。
    注意:气血虚甚者慎用,需配伍补益药。

    补肝中药材

  2. 钩藤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定惊。
    应用:性凉清热,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高热惊厥、头痛目赤,与石决明、夏枯草配伍可增强平肝之效。
    用法用量:9-15g,后下(久煎有效成分降低)。
    注意:无风热及实火者忌用。

  3. 石决明
    性味归经:咸,寒;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应用:为介类药,质重沉降,善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或肝热目赤、翳障遮睛(如石决明散)。
    用法用量:15-30g,先煎(打碎后煎)。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需配伍健脾药。

常用补肝中药材分类简表

分类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常见病证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补肝阴 枸杞子 甘,平;归肝、肾经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 6-12g 外感实热、脾虚湿盛者慎用
女贞子 甘、苦,凉;归肝、肾经 滋肾养肝,明目乌发 头晕耳鸣、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6-12g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山茱萸 酸、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崩漏 5-10g 命门火炽、湿热淋涩者禁用
补肝血 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痛经闭经 5-15g 湿盛中满、便溏者慎用
白芍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胁痛拘挛、自汗盗汗、月经不调 5-15g 阳衰虚寒者不宜,反藜芦
阿胶 甘,平;归肺、肝、肾经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血虚萎黄、阴虚咳嗽、虚烦失眠 3-9g(烊化) 脾胃虚弱者慎用,防滋腻碍胃
疏肝理气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胁肋胀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 3-9g 阴虚阳亢者忌用
香附 辛、微苦、甘,平;归肝经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胁痛痛经、脘腹胀痛、情绪抑郁 6-12g 气虚无滞者慎用
佛手 辛、苦、酸,温;归肝、脾经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胸闷胁痛、胃脘胀满、嗳气吞酸 3-9g 阴虚有火者慎用
平肝息风 天麻 甘,平;归肝经 平肝息风,止痉通络 头痛眩晕、抽搐惊厥、肢体麻木 3-9g 气血虚甚者需配伍补益药
钩藤 甘,凉;归肝、心包经 平肝息风,清热定惊 高热惊厥、头痛目赤、肝风内动 9-15g(后下) 无风热实火者忌用
石决明 咸,寒;归肝经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肝阳头痛、目赤翳障、头晕目眩 15-30g(先煎) 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Q1:补肝中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A1: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而定,若为慢性肝阴/血不足(如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贫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合适药材(如枸杞子、女贞子),可短期或间断调理,一般不建议单一长期服用,以免“过犹不及”(如枸杞子长期过量可能致腹胀),若为实证(如肝火亢盛、肝气郁结),则需先清泻、疏解,不宜盲目滋补,长期服用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依赖或不良反应。

Q2:补肝和疏肝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需要同时使用?
A2:补肝与疏肝的侧重点不同:补肝是滋养肝之阴血(如当归、白芍),适用于肝体不足的虚证(血虚、阴虚);疏肝是调畅肝之气机(如柴胡、香附),适用于肝用失调的实证(气郁、气滞),两者常需同时使用,因“肝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易致气机失畅,气郁日久亦伤阴血,如“逍遥散”中当归、白芍补血,柴胡、香附疏肝,共奏养血疏肝之效,临床常见肝郁兼血虚(如月经量少、胁痛)、阴虚兼气滞(如胁肋隐痛、情绪低落),均需补疏结合,但需根据虚实主次调整配伍比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为何多带刺?藏着什么奥秘?
« 上一篇 今天
大青叶药材图片中包含哪些用于鉴别药材真伪的关键形态特征?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