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云木香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木香”,因其香气浓郁、功效卓著而沿用至今,其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之效,临床广泛应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湿热黄疸等症,被誉为“行气之要药”。
来源与产地
木香原为野生,现多栽培,川木香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多为野生;云木香(又称广木香)主产于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为栽培品,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干燥后生用或煨用,川木香根呈圆柱形,有的略弯曲,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纵沟纹及侧根痕,质坚,断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散有深黄色稀疏油点;云木香根呈圆柱形,表面棕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断面灰褐色至棕褐色,周边有油点。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香气浓烈,既能行脾胃之气,又能疏肝胆之气,还可调三焦之气,凡气滞所致之痛症皆可应用,其核心功效为:
- 行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常配砂仁、枳实、陈皮等,如《和剂局方》木香顺气丸;若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可配川楝子、郁金、香附等。
- 调中导滞:用于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常配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药;若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可配黄连、槟榔、大黄等,如《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 健脾消食:脾虚气滞之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常配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药,如《医方集解》香砂六君子汤,木香还能疏肝利胆,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大黄等,可增强行气退黄之效。
临床应用与配伍
木香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不同证型灵活配伍:
- 脾胃气滞证:以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为主症,常与陈皮、砂仁、厚朴同用,共奏行气消胀、和胃健脾之效。
- 泻痢里急后重:多因湿热积滞,气机阻滞所致,木香配黄连(即“香连丸”),取其行气止痛、清热燥湿之效,为治痢疾常用药对。
- 食积不化:症见脘腹痞满、嗳腐吞酸,木香配山楂、神曲、麦芽(即“保和丸”加减),可消食导滞、行气和中。
- 肝胆湿热证:症见胁肋胀痛、黄疸尿赤,木香配茵陈、栀子、大黄,可疏肝利胆、清热退黄。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木香主要含挥发油(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香酸等)、生物碱(木碱、木香碱)、黄酮类成分及多糖等,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调节胃肠功能:木香挥发油能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低浓度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蠕动;高浓度则抑制平滑肌,缓解痉挛,从而改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 抗溃疡与保护胃黏膜:木香烃内酯等成分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对胃溃疡有防治作用。
- 抗菌与抗炎:木香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红肿热痛。
- 保肝利胆:木香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缓解胆道痉挛,对胆囊炎、胆结石所致的胁痛有缓解作用;同时可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
使用注意
木香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津亏、舌红少津者慎用;因其性走窜,孕妇及气虚体弱者亦当慎用,常规用量为3-6g,煎服,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损失,若用于止泻,可煨熟用(煨木香),以增强实肠止泻之效。
木香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植物来源 | 菊科植物川木香或云木香的干燥根 |
产地 | 川木香主产四川、西藏;云木香主产云南、广西、四川 |
性味归经 |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
主要功效 | 行气止痛,调中导滞 |
常用配伍 | 配砂仁、陈皮治脾胃气滞;配黄连治泻痢里急后重;配党参、白术治脾虚气滞 |
用法用量 | 煎服,3-6g;生用行气,煨用止泻 |
相关问答FAQs
Q1:木香与川木香、云木香有何区别?
A:木香为统称,川木香与云木香为其主要来源,川木香为菊科川木香属植物,主产于四川、西藏,多为野生,根质坚,断面黄白色,香气较浓,长于行气止痛,尤宜肝郁气滞;云木香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主产于云南,为栽培品,根体较粗,断面灰褐色,香气稍弱,偏于健脾消食,常用于脾胃气滞,两者功效相似,但川木香行气力更强,云木香健脾作用更佳。
Q2:木香行气时为何常与理气药配伍?如何配伍更增效?
A:木香虽为行气要药,但单用效力有限,需根据气滞部位与病性配伍理气药增效,若治脾胃气滞,配陈皮、砂仁(芳香行气)、厚朴(燥湿行气),共奏行气消胀、和胃健脾之效;若治肝郁气滞,配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调经)、川楝子(行气止痛),增强疏肝理气之力;若治湿热气滞,配黄连(清热燥湿)、槟榔(行气导滞),则清热与行气并行,如“香连丸”,配伍后可扩大治疗范围,增强针对性,减少单用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