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作用有哪些?这些功效在日常保健中有何实际价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树根上,多于7月至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其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茯苓含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卵磷脂、麦角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药材茯苓的作用

茯苓的主要作用与应用

利水渗湿,为“利水渗湿要药”

茯苓甘淡渗利,性平而不伤正气,既能通利水道,又能健脾以助运化水湿,故为利水渗湿之要药,适用于各种水湿内停所致的病证,其作用特点在于“渗湿”,即通过促进水液代谢,使湿邪从小便排出,而非峻猛泻水。

  • 临床应用

    1. 水肿:用于治疗风水、皮水、正水等水肿,症见眼睑浮肿、四肢水肿、小便不利等,常配伍泽泻、猪苓、白术等,如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之水肿;若脾虚水肿,则配伍黄芪、白术、党参等,如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加茯苓,以健脾益气利水。
    2. 痰饮:痰饮为水湿停聚所致,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等,茯苓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苓桂术甘汤,治疗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证;若饮停于胃,呕吐痰涎,则配伍半夏、生姜,如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和胃化饮。
    3. 泄泻:脾虚湿盛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溏薄、食少、腹胀、肢体困倦等,茯苓配伍党参、白术、山药等,如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以健脾渗湿止泻。
  • 作用机制: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含有的茯苓素、茯苓多糖等成分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钠和尿钾的排泄,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同时能调节水液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善水湿内停状态。

健脾益气,助运化以生血

茯苓甘能补益,淡能渗湿,既能健脾以助运化,又能渗湿以脾健,故为健脾益气之良药,适用于脾虚湿困、运化无力所致的多种病证。

  • 临床应用

    药材茯苓的作用

    1. 脾虚食少:症见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常配伍党参、白术、炙甘草,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治疗脾胃气虚之证;若兼有湿滞,配伍苍术、厚朴、陈皮,如平胃散加茯苓,以健脾燥湿。
    2. 气血亏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症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茯苓配伍当归、川芎、熟地等,如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治疗气血两虚之证。
    3. 小儿疳积:脾虚食积所致的疳积,症见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茯苓配伍白术、山药、鸡内金等,以健脾消食。
  • 作用机制:茯苓多糖能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虚模型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菌生长,从而发挥健脾作用。

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之要药

茯苓归心经,能养心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其宁心作用与健脾渗湿密切相关,因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内扰心神可致失眠,茯苓通过健脾渗湿以消除生痰之源,从而宁心安神。

  • 临床应用

    1. 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等,常配伍人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等,如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黄芪),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2. 心肾不交之失眠:症见失眠多梦、心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等,茯苓配伍黄连、肉桂、酸枣仁等,如交泰丸(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3. 痰扰心神之失眠:症见失眠、胸闷、痰多、头晕等,茯苓配伍半夏、陈皮、竹茹等,如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化痰清热、安神定志。
  • 作用机制: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如茯苓酸)能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平衡,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活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同时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悸症状。

其他作用与应用

除上述主要作用外,茯苓还具有以下功效:

药材茯苓的作用

  • 抗肿瘤:茯苓多糖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如增强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常用于辅助治疗肺癌、胃癌、肝癌等肿瘤,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
  • 保肝降酶:茯苓中的茯苓酸、麦角甾醇等成分能减轻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再生,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 抗氧化与抗衰老:茯苓多糖、三萜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能延缓细胞衰老,改善皮肤状态,常用于美容养颜。
  • 调节免疫:茯苓多糖能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既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又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茯苓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表

成分分类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多糖类 茯苓多糖、茯苓糖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保肝
三萜类化合物 茯苓酸、土牧酸、齿孔酸 镇静催眠、抗炎、抗肿瘤、降血糖、利尿
其他成分 卵磷脂、麦角甾醇、胆碱 促进脂肪代谢(抗动脉硬化)、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记忆

使用注意

  1. 禁忌人群:阴虚津伤者慎用,因茯苓利水渗湿,易伤阴液;虚寒滑精者不宜,因茯苓淡渗,可能加重滑精;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配伍禁忌:不宜与米醋同食,中医认为醋收敛,可能影响茯苓利水作用;不宜与雄黄、硫磺等矿物药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3.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茯苓皮偏于利水消肿,赤茯苓偏于利湿清热,白茯苓偏于健脾,茯神偏于宁心安神,可根据病情选用。

相关问答FAQs

Q1:茯苓和土茯苓有什么区别?
A:茯苓与土茯苓虽名称相似,但来源、功效及临床应用完全不同,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平,味甘淡,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性平,味甘淡,主要功效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等,二者不可混用。

Q2:茯苓可以长期服用吗?
A:茯苓药性平和,药食同源,一般人群适量长期服用较为安全,但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辨证使用,若为脾虚湿盛、心脾两虚等证,可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如1-3个月);若为阴虚津伤(症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盗汗等)、虚寒滑精(症遗精、尿频、畏寒肢冷等)或无明显湿滞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耗伤阴液或加重虚寒,长期服用期间建议定期咨询医师,调整用药剂量和配伍。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里的寸到底是什么?是名称、部位、计量单位还是俗称?
« 上一篇 今天
泽兰中药材的功效与应用有何独特之处?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