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材,因其“行血而不伤新,养血而不滞血”的特性,在妇科、内科及外伤科中应用广泛,其名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阐述,至今仍是中医处方中的常用药材。
来源与植物形态
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方形,常带紫红色,有节,沿棱被疏毛;叶对生,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8cm,宽2.5-5cm,边缘有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腺点;轮伞花序腋生,每轮6-12朵花,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小坚果倒卵圆形,主产于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夏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切段晒干入药。
性味归经
性辛、苦,微温;归肝、脾经,辛能行散,苦可泄降,温通血脉,既入肝经以活血化瘀,又入脾经以行水消肿,兼具活血与利水双重功效。
功效主治
- 活血化瘀:主治血瘀所致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等,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缓解疼痛。
- 行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等,通过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水液内停。
- 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后期瘀血不去等,内服或外用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 辅助调肝: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缓解肝区疼痛、胁肋胀闷,改善肝功能。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泽兰主要含以下化学成分:
- 挥发油:如泽兰烯、柠檬烯、樟脑等,为其特殊香气的主要来源;
- 黄酮类:如泽兰黄素、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
- 三萜类:如熊果酸、齐墩果酸,可调节免疫、保护肝脏;
- 其他:含鞣质、树脂、氨基酸、锌、铁等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 改善微循环: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
- 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预防血栓形成;
- 抗炎镇痛: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 利尿作用:增加尿量及钠、钾排泄,促进水液代谢,减轻水肿;
- 保肝作用:三萜类成分可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功能恢复;
- 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免疫平衡。
临床应用
- 妇科疾病:治疗血瘀型月经不调,常配伍当归、川芎、赤芍,如《妇人良方》泽兰汤;产后瘀阻腹痛,配伍桃仁、红花、益母草,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 水肿:脾虚水肿配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肝硬化腹水配伍丹参、鳖甲、牵牛子,活血软坚、利水退肿。
- 外伤:跌打损伤瘀肿,可单味研末黄酒调服,或配伍乳香、没药,研末外敷。
- 杂病:肝炎胁痛配伍柴胡、郁金、白芍,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注意活血化瘀之力较强,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泽兰活血通经,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有堕胎风险;
- 月经过多者忌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加重出血;
- 阴虚血少者慎用:性辛温走窜,易耗伤阴血;
- 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如胃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泽兰快速信息表
项目 | |
---|---|
名称 | 泽兰 |
来源 | 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干燥地上部分 |
性味归经 | 辛、苦,微温;归肝、脾经 |
功效 | 活血化瘀,行水消肿 |
主治 |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跌打损伤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3-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月经过多者忌用,阴虚血少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泽兰和佩兰虽然名称相近,但功效有何不同?
答:泽兰与佩兰均为唇形科植物,但功效差异显著,泽兰(地瓜儿苗)以“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为主,适用于血瘀、水停之证,如月经不调、水肿等;而佩兰(佩兰叶)则以“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为长,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恶、食欲不振等,二者不可混用。
问:泽兰在治疗水肿时,如何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配伍?
答:泽兰治疗水肿需辨证配伍:若脾虚水肿(乏力、便溏、苔白),配伍茯苓、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利水;若湿热水肿(尿黄、口苦、苔黄),配伍茵陈、栀子、车前子,清热利湿;若肝硬化腹水(胁痛、腹大、面色晦暗),配伍丹参、鳖甲、牵牛子,活血软坚、利水退肿,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避免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