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中草药有哪些常见种类?各自功效有何不同?使用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祛痰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痰证的重要药物,通过调节机体水液代谢、促进痰液排出或减少痰液生成,缓解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中医认为痰分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等不同类型,需辨证选用药物,方能取得佳效,以下按功效分类介绍常用祛痰中草药,并归纳其特点与注意事项。

祛痰中草药

温化寒痰类

适用于寒痰、湿痰证,症见痰白清稀、易咳、胸闷脘痞、舌苔白腻等。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量(g) 注意事项
半夏 辛,温;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寒痰、湿痰咳嗽,痰多咳喘 3-9 反乌头,阴虚燥咳慎用
天南星 辛、苦,温;归肺、肝、脾经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顽痰咳嗽,风痰眩晕 3-10 孕妇慎用,生品外用
白芥子 辛,温;归肺、胃经 温肺化痰,散结消肿 寒痰喘咳,胸胁胀痛 3-10 久咳肺虚者、皮肤过敏者慎用

清化热痰类

适用于热痰、痰火证,症见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胸闷气促、口干舌红、苔黄腻等。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量(g) 注意事项
浙贝母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热痰咳嗽,瘰疬痰核 3-10 反乌头,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川贝母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润肺化痰,止咳平喘 燥痰、虚劳咳嗽,肺热咯血 3-10 反乌头,寒湿痰嗽慎用
瓜蒌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化痰,润肠通便 痰热咳嗽,肠燥便秘 9-15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竹茹 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痰热咳嗽,胃热呕吐 6-10 寒痰咳喘者不宜

润燥化痰类

适用于燥痰、阴虚肺燥证,症见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等。

祛痰中草药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量(g) 注意事项
梨皮 甘,寒;归肺、胃经 润肺化痰,生津清热 燥热咳嗽,津伤口渴 15-30 脾胃虚寒者不宜
百合 甘,微寒;归肺、心经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燥咳劳嗽,心烦失眠 6-12 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慎用
沙参 甘,微寒;归肺、胃经 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燥咳肺热,胃阴不足 9-15 风寒咳嗽、寒湿咳喘者忌用

健脾化痰类

因“脾为生痰之源”,此类药通过健脾运湿,减少痰液生成,适用于痰湿证兼脾虚者,症见痰多、食少、乏力、便溏等。

药物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量(g) 注意事项
茯苓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痰湿咳嗽,脾虚食少 10-15 虚寒精滑者慎用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痰湿咳嗽,脘腹胀满 3-10 阴虚燥咳者不宜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选药:寒痰用温化热痰,热痰用清化热痰,燥痰用润燥化痰,湿痰用健脾燥湿,不可混用。
  2. 控制用量:如半夏、天南星有毒,需炮制后使用,严格把控剂量;川贝母、梨皮等药性平和,但久服仍需遵医嘱。
  3. 配伍增效:常配伍健脾药(如茯苓、白术)以固本,或理气药(如陈皮、枳壳)以促痰排出。
  4.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半夏、天南星;阴虚火旺者忌用温燥药(如白芥子);脾胃虚寒者慎用寒凉药(如瓜蒌、竹茹)。

相关问答FAQs

Q1:祛痰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祛痰药需根据痰证类型动态调整,如长期服用温燥化痰药(如半夏)可能伤阴,寒凉药(如浙贝母)可能伤阳,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若需长期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并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Q2:儿童祛痰如何选用中草药?
A:儿童脏腑娇嫩,用药宜选药性平和、安全性高的药物,如浙贝母(清热化痰)、梨皮(润肺化痰)、陈皮(理气化痰),用量需按年龄减半(一般为成人量的1/3-1/2),避免使用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如生天南星、生半夏),建议在儿科中医师指导下用药,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如少吃生冷甜腻)。

祛痰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芙蓉中草药有何功效?使用时需注意哪些禁忌?
« 上一篇 今天
祛风湿的药材有哪些?不同体质和症状如何对症选用?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