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芙蓉”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尤以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最为常见,其花、叶、根均可入药,因“拒霜”特性(秋末开花,不畏霜寒)得名,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以下从植物基源、性效、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
植物基源与形态特征
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别名拒霜花、木莲、地芙蓉等,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栽培于庭园、路旁,主产于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其形态特征如下表所示:
部位 | 形态特征 |
---|---|
茎 |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枝密被星状短柔毛,后脱落 |
叶 | 互生,阔卵形或圆卵形,直径7-18cm,掌状3-7浅裂,边缘有钝齿,两面有星状毛,叶柄长5-20cm |
花 | 大而美丽,单生枝端叶腋;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花瓣5,倒卵形,长7-8cm,基部与雄蕊柱合生 |
果 | 蒴果扁球形,直径约2.5cm,密生毛刺,成熟时瓣裂,种子多数,肾形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木芙蓉性辛、微苦,凉;归肺、肝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排脓、止痛,具体主治如下:
- 清热解毒:用于痈疽肿毒、乳腺炎、丹毒、蛇虫咬伤等,如《本草纲目》载:“芙蓉花,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单用鲜叶捣烂外敷,或配伍黄连、连翘等内服,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 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咯血、崩漏、吐血、衄血等血热出血证,其性凉入血,能凉血止血,常与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等同用,如《岭南采药录》用治“咳血,吐血,便血”。
- 消肿排脓、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火伤、疮疡溃烂等,鲜叶捣汁调涂,或研末用麻油调敷,可消炎止痛、促进脓液排出,加速创面愈合。
临床应用与配伍
木芙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选择花、叶或根,并灵活配伍:
- 外用为主,内外兼顾:外科痈肿、烫伤、跌打损伤多用鲜叶或花捣敷,或煎水外洗;内科热证、出血证可内服花或根。
- 经典配伍:
- 治痈肿疔疮:芙蓉叶、大黄、黄柏各等份,研末,蜂蜜调敷(《疡医大全》方),即“芙蓉膏”,能清热消肿、散结止痛。
- 治烫伤:芙蓉花研细末,麻油调涂,或用鲜叶捣汁外涂,可保护创面、减少渗出。
- 治肺热咳嗽:芙蓉花15g,枇杷叶10g,甘草6g,水煎服,清肺止咳,适用于痰黄黏稠、口干咽痛者。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9-15g,鲜品30-6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忌服,易致腹泻、腹痛;
- 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元;
- 外用避免大面积使用,防止皮肤过敏;
- 鲜品需现采现用,干品储存需防潮防霉。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木芙蓉含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生物碱(羽扇豆酮)、多糖、绿原酸等成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提取物可抑制炎症介质(如PGE2、TNF-α)释放,减轻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耐药菌株有一定效果;
- 抗氧化与止血:黄酮类成分清除自由基能力强,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
- 促进伤口愈合:增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上皮修复,临床用于糖尿病足、压疮等慢性创面治疗。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木芙蓉花和叶的功效有何不同?
解答:木芙蓉花与叶均性凉,但功效侧重有别,花偏于清热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出血(如咯血、崩漏)、肺热咳嗽,常内服;叶偏于解毒消肿、排脓止痛,主治痈肿疮毒、烫伤、跌打损伤,多外用,临床常花叶同用,如治疗乳腺炎,可内服芙蓉花汤,外敷芙蓉叶泥,以增强疗效。
问题2:木芙蓉可以长期泡水当茶饮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大量饮用,木芙蓉性凉,长期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健康人群短期适量饮用(如每周2-3次,每次干品5-10g)可清热解暑,但脾胃虚寒者、孕妇、经期女性及体质虚弱者应避免,若需用于治疗,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盲目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