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白鲜皮的功效、适用病症、用法用量及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皮色白而气味膻臭,故名“白鲜皮”,其性寒,味苦,归脾、胃、膀胱、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湿疮、湿疹、疥癣、风疹、湿热黄疸、湿热痹痛等症。

中药材白鲜皮

植物来源与性状鉴别

白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米,全株有强烈香气,根皮呈卷筒状、双卷筒状或不规则的片状,长5-15厘米,直径1-2厘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皮可见浅黄白色的内皮,气膻,味微苦,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以根皮粗壮、皮厚、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脾、胃、膀胱、小肠经。

功效主治

  1. 清热燥湿:白鲜皮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尤善清下焦湿热,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红肿热痛、筋骨疼痛,以及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黄赤)等症,常配伍黄柏、苍术、薏苡仁等;若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大黄等以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 祛风解毒止痒:其性寒,既能清热,又能祛风,解毒止痒作用显著,为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适用于湿疹、湿疮、风疹瘙痒、疥癣等症,可单用煎水外洗,或配伍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内服外用并施;若治湿热毒盛之疮疡肿毒,可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消肿。
  3. 祛风通痹:对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通络,常配伍忍冬藤、络石藤、秦艽等,共奏清热除痹之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鲜皮的药理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以下成分:

中药材白鲜皮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示例 药理作用
生物碱 白鲜碱、崖椒碱、茵芋碱、前茵芋碱 抗菌、抗炎、抗过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黄酮类 柚皮苷、橙皮苷、柚皮素、橙皮素 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保护血管
香豆素类 白鲜内酯、异白鲜内酯、梣酮 抗炎、抗菌、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
挥发油 柠檬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 抗菌、驱虫、舒缓神经
三萜类及其他 白鲜皮酸、β-谷甾醇、豆甾醇 抗炎、调节血脂、增强免疫力

主要药理作用

  1. 抗菌抗炎:白鲜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及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其黄酮和生物碱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显著抗炎效果。
  2. 抗过敏与免疫调节:白鲜皮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缓解过敏反应;同时可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疗效。
  3. 抗氧化与保肝:柚皮苷、橙皮苷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白鲜皮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所致)有保护作用,能降低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修复。
  4. 抗肿瘤:白鲜内酯等香豆素类成分体外实验显示对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举例

  1. 皮肤科疾病
    • 湿疹、湿疮:白鲜皮30g,苦参20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煎水外洗,每日1-2次;内服可配伍茯苓、泽泻、丹皮等,如《外科正宗》之“消风散”加减。
    • 疥癣:白鲜皮、黄柏、土槿皮各等份,研细末,用醋调涂患处,或配伍硫磺、雄黄以增强杀虫止痒之效。
  2. 风湿痹痛:白鲜皮1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g,秦艽12g,威灵仙10g,水煎服,适用于湿热痹痛,关节红肿热痛。
  3. 湿热黄疸:白鲜皮12g,茵陈30g,栀子15g,大黄6g(后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身目发黄、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调敷。

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寒者慎用:白鲜皮性寒,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者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2. 孕妇慎用:其性寒凉,且有活血通络之效,孕妇可能引起子宫收缩,需慎用。
  3. 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记载,白鲜皮反藜芦,配伍可能增加毒性。
  4. 注意肝肾功能: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蓄积损伤。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白鲜皮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因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渐减少,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易危等级,辽宁、河北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通过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如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可实现规模化种植,应加强野生资源保护,限制采挖量,推广人工栽培品,确保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材白鲜皮

相关问答FAQs

Q1:白鲜皮和地肤子都能治疗湿疹,两者有什么区别?
A:白鲜皮与地肤子均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常用于湿疹,但性味归经与功效侧重点不同,白鲜皮性寒,味苦,归脾、胃经,清热燥湿力强,尤善清下焦湿热,且能解毒,适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湿疮兼有热毒者;地肤子性寒,味苦、辛,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作用较好,长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湿疹渗出较多者,且止痒效果更佳,临床常二者配伍使用,共奏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Q2:白鲜皮使用时有哪些禁忌需要特别注意?
A:使用白鲜皮需注意以下禁忌:① 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寒苦寒,易致腹泻、腹痛等不适;② 孕妇慎用,避免因寒凉或活血作用影响胎儿;③ 忌与藜芦同用,违反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可能增加毒性;④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药物蓄积损伤;⑤ 对白鲜皮过敏者禁用,使用后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治胃炎中草药有效吗?安全使用要注意什么?
« 上一篇 今天
伤骨中草药如何科学助力骨伤康复?疗效与安全风险如何兼顾?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