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升温,药材收购骗局频发,不少种植户、合作社因急于销售药材而落入陷阱,不仅蒙受经济损失,更对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类骗局通常利用信息不对称、种植户急于变现的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套路实施诈骗,需高度警惕。
收购药材骗局的常见运作流程
药材收购骗局的运作往往具有“精准引流—虚假承诺—层层设套—卷款跑路”的特点,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
- 精准引流,抛出“高价诱饵”:骗子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群、农资店广告等渠道,发布“高价收购XX药材”“长期合作包回收”等信息,承诺价格高于市场价20%-50%,吸引种植户主动联系,某骗子团伙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收购金银花,市场价80元/斤,我们收120元/斤”的视频,并附上“药企采购部”联系方式,迅速吸引种植户关注。
- 伪造资质,建立“信任假象”:为获取信任,骗子会伪造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政府合作文件等,甚至冒充知名药企、国企或“扶贫项目”合作方,部分骗子还会提供“现场考察”服务,带种植户参观虚假的“加工厂”“仓库”,或安排“托儿”冒充“成功合作者”分享经验,进一步降低警惕。
- 虚假验货,设置“付款障碍”:种植户发货后,骗子以“需检测农残”“内部流程审批”“暂扣保证金”等理由拖延付款,随后突然以“药材不达标”(如湿度超标、杂质过多)为由要求“整改”,或提出“补缴运费”“公证费”“质量保证金”等不合理要求。
- 卷款跑路,失联无踪:一旦种植户垫付相关费用,骗子便以“走流程”“等待拨款”为由拖延,随后直接失联,或拉黑联系方式,部分团伙甚至还会二次诈骗,以“退款需再交手续费”为由继续骗取钱财。
骗局的常见套路与风险点
骗局类型 | 典型手法 | 风险点 |
---|---|---|
虚假高价型 | 承诺远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利用信息差吸引种植户 | 市场价波动大,高价本身不符合行业规律,多为“钓鱼”诱饵 |
伪造资质型 | 伪造政府批文、企业执照,或冒充“药企直采”“扶贫项目” | 真正药企采购有严格流程,不会通过个人账户或非正规渠道提前收费 |
垫付陷阱型 | 以“运费保证金”“检测费”“公证费”名义要求先转账 | 正规收购无需种植户垫付任何费用,提前收费即属诈骗 |
熟人诈骗型 | 通过中间人(可能是同伙)介绍,利用“熟人关系”降低警惕 | 中间人可能仅是“托儿”,甚至与骗子分赃,所谓“熟人合作”不可轻信 |
真实案例警示
2023年,河南某种植户李某种植了8亩丹参,通过短视频联系到自称“某药企采购经理”的骗子,对方承诺收购价100元/斤(市场价约60元),但要求先缴纳5000元“质量保证金”,李某转账后,骗子以“药材农残超标需重新检测”为由,再次要求支付8000元“检测费”,随后失联,据统计,类似案件在全国多地频发,单个受害者损失少则数千元,多则数十万元。
防范建议
面对药材收购骗局,种植户需保持理性:核实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资质,不轻信“高价承诺”;拒绝垫付,任何要求提前缴纳“保证金”“费用”的行为均为诈骗;签订正规合同,明确收购价格、质量标准、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保留交易凭证。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药材收购骗局频发?
A1: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种植户难以实时掌握真实市场价格;二是部分种植户急于销售获利,对“高价”缺乏警惕;三是诈骗团伙利用短视频、微信等社交平台低成本引流,监管难度较大。
Q2:遇到药材收购骗局后,如何收集证据并维权?
A2: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对方身份信息(如手机号、微信号)等证据;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可拨打110或前往派出所),同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可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