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首载于《本草纲目》,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因其“性锐利,能直达病所”,在外科、皮肤科及部分内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其味辛、咸,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消肿排脓、杀虫止痒、活血通经之功效,常用于痈疽肿毒、瘰疬、麻风、疮癣、产后缺乳等症。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皂角刺性走窜而温通,味辛能散,咸能软坚,温能通络,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消、杀、通”三方面:
- 消肿排脓:为治痈疽肿毒之要药,尤其适用于未溃或初溃之症,能促进脓液排出,消散痈肿,如《本草汇言》言其“治痈疽未溃,犹以攻毒为务;已溃,则排脓止痛为急”。
- 杀虫止痒:味咸性温,能燥湿杀虫,对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等由湿热虫毒所致病症有良效,可内服或外用。
- 活血通经:辛行温通,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乳汁不通(因气血瘀滞)、经闭、癥瘕等症,常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以增强通乳活血之效。
临床应用与配伍
皂角刺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不同药物,以增强疗效:
- 痈疽肿毒,未溃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共奏清热消肿之功;若脓成未溃,则配穿山甲、白芷等,以排脓溃坚,代表方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 瘰疬、痰核:多配夏枯草、玄参、贝母等软坚散结化痰药,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可加皂角刺以增强消散之力)。
- 麻风、顽癣:因能祛风杀虫,常与苦参、荆芥、防风等祛风止痒药配伍,内服或外洗,如《本草纲目》载治“风癞疥癣:皂角刺(烧存性)、枯矾等分,为末,酒调服”。
- 产后缺乳:因气血瘀滞所致者,配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等活血通乳药,如《傅青主女科》通乳散中即用皂角刺以疏通乳络。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皂角刺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如皂荚苷)、黄酮类、酚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药理作用表现为:
- 抗炎作用:皂角刺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 免疫调节: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辅助抗肿瘤。
- 抗肿瘤:皂角刺皂苷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对肝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临床常作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 用量:常规用量3-10g,治疗痈疽重症或通乳时可适当增至15g,但需遵医嘱。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可能引起胎动不安。
- 痈疽已溃者不宜久用:已溃排脓后,应减量或停用,以免耗伤气血。
- 阴虚火旺、血虚者忌用:性温走窜,易伤阴血,症见口干、潮热、盗汗者慎服。
皂角刺临床应用配伍参考表
病症 | 配伍药物 | 功效主治 |
---|---|---|
痈疽未溃 | 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穿山甲 |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
瘰疬、痰核 | 夏枯草、玄参、贝母、牡蛎 | 软坚散结,化痰消癥 |
产后缺乳 | 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黄芪 | 活血通络,益气通乳 |
顽癣、湿疹 | 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 | 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
相关问答FAQs
Q1:皂角刺与穿山甲在消肿排脓功效上有何区别?
A:皂角刺与穿山甲均能消肿排脓,常相须为用,但二者功效侧重不同:皂角刺性走窜,长于“消痈肿、散瘀滞”,适用于痈疽初起未溃或脓成未溃,能促进脓液排出并消散痈肿;穿山甲性咸寒,善于“穿经络、达病所”,不仅排脓,还能活血通经、消癥散结,对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等症亦有效,现代研究认为,皂角刺抗炎作用显著,而穿山甲含多种氨基酸,有促进组织修复作用,临床可根据病情配伍使用。
Q2:孕妇可以使用皂角刺吗?
A:孕妇应慎用或忌用皂角刺,因皂角刺性温,味辛咸,具有活血通经、走窜破气之效,孕妇服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胎动不安、流产甚至早产的风险,尤其对于有习惯性流产史、先兆流产或阴虚血热者,禁用皂角刺,若孕期确需使用(如治疗痈疽且病情必要),必须在医师严格指导下,短期小剂量使用,并密切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