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苦寒沉降、清热燥湿之力显著,素有“清热解毒要药”之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以河北承德产者质量最佳,习称“北黄芩”,条粗壮、质坚实、色黄者为佳,传统中医认为,黄芩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血热出血、胎动不安等症。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黄芩性寒,味苦,其苦能燥湿、能泄,寒能清热、能凉血,故长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上焦肺热、中焦湿热及下焦血热。
- 清热燥湿:黄芩苦寒燥湿,为治湿热病证要药,若湿热蕴结脾胃,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舌苔黄腻,常配黄连、厚朴,如半夏泻心汤;若湿热下注膀胱,症见小便淋漓涩痛、尿黄,常配滑石、木通,如八正散;若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
- 泻火解毒:黄芩能清泻实热、解热毒,尤善清肺火、肝胆火,若肺热壅遏,症见咳嗽痰稠、发热气喘,常配桑白皮、知母,如清气化痰丸;若肝胆实火,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常配龙胆草、栀子,如龙胆泻肝汤;若热毒疮疡,红肿热痛,常配金银花、连翘,如仙方活命饮内服,或研末外敷。
- 止血:黄芩能清热凉血,治血热出血诸症,若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常配生地、白茅根,如黄芩散;若外伤出血,可研末外敷。
- 安胎:黄芩能清热安胎,治胎热不安、胎动下血,若血热胎动,常配白术、当归,如当归散;若肝郁化火胎动不安,可配栀子、白芍。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黄芩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挥发油、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黄酮类成分以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苷(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含量最高,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黄芩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成分名称 | 药理作用 | 来源部位 |
---|---|---|
黄芩苷 | 抗炎、抗氧化、保肝、解热、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根、茎叶 |
黄芩素 | 抗菌、抗病毒、抗心律失常、保护神经、抑制血小板聚集 | 根 |
汉黄芩苷 | 抗氧化、抗炎、抗过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根、茎叶 |
汉黄芩素 | 抗炎、镇静、抗焦虑、抗肿瘤、调节血糖 | 根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以下作用:
- 抗炎作用:黄芩苷、黄芩素等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PGE2)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如肿胀、渗出)和慢性炎症(如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菌抗病毒: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冠状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相关。
- 抗氧化与保肝:黄芩素、黄芩苷能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酒精所致)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
- 解热镇痛:黄芩提取物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体温中枢,具有显著解热作用;同时能提高痛阈,缓解头痛、身痛等疼痛症状。
- 心血管保护:黄芩素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防治作用。
- 抗肿瘤:汉黄芩素、黄芩苷等能诱导肿瘤细胞(如肺癌、肝癌、胃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如Bax、Bcl-2)、阻断细胞周期有关。
临床应用与配伍
(一)传统方剂应用
-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黄芩配葛根、黄连、甘草,治湿热泻痢,身热口渴、泻臭秽。
- 清气化痰丸》):黄芩配瓜蒌、半夏、胆南星,治肺热咳嗽,痰稠色黄、胸膈痞满。
- 黄连解毒汤》):黄芩配黄连、黄柏、栀子,治三焦热盛,高热烦躁、口燥咽干、痈肿疔毒。
- 当归散》):黄芩配当归、白芍、白术,治血热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二)现代临床应用
- 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常与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配伍,如双黄连口服液(含金银花、黄芩、连翘)。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等属湿热者,可配黄连、木香、白头翁,或单用黄芩提取物制剂。
- 肝胆疾病: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配茵陈、栀子、虎杖,以清热利湿、退黄降酶。
- 妇科疾病:用于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先兆流产(属血热者),配白术、桑寄生、杜仲,以清热安胎。
- 皮肤科疾病:用于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痤疮等属湿热或血热者,可内服或外用(如黄芩油膏)。
使用注意与不良反应
黄芩性寒,苦寒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伐胃,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传统认为,黄芩“中寒腹痛、泄泻者忌用”,阴虚津伤者(如舌红少苔、口干)需配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同用,以免伤阴。
现代临床报道,黄芩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黄芩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黄芩和黄芩片有什么区别?功效有何侧重?
A:黄芩是中药材的统称,指干燥的黄芩根;黄芩片是黄芩的饮片,经净制、切制、炮制(如生黄芩、酒黄芩、黄芩炭)后制成,生黄芩片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力强,善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酒黄芩片(用黄酒拌炒后)能引药上行,偏于清上焦肺火,治肺热咳嗽、头目肿痛;黄芩炭(炒炭存性)长于止血,治血热出血(如吐血、崩漏),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炮制品。
Q2:黄芩能长期服用吗?哪些人不适合用?
A: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黄芩,黄芩性寒苦降,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等脾胃虚寒症状,以下人群不适合用:① 脾胃虚寒者(平时怕冷、大便稀溏、食欲差);② 阴虚津伤者(舌红少苔、口干咽燥、盗汗);③ 孕妇需谨慎,应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④ 对黄芩或其成分过敏者,若需长期用药(如慢性病调理),必须中医辨证后,配伍温中或养阴药,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