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药材道地品种有哪些?产业如何提质增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到南分布着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地理单元,气候涵盖温带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北亚热带湿润三大类型,这种“一省跨三带”的独特自然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近年来,陕西省立足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秦药”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全国中医药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陕西省中药材

地理与气候优势: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温床”

陕西省中药材资源的丰富性,首先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北部陕北地区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000-1500米,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透气性好,适合耐旱、深根系药材生长,是黄芪、黄芩、甘草、柴胡、板蓝根等“北药”的核心产区;中部关中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温和,年均温12-14℃,年降水量600-800mm,是地黄、丹参、菊花、白芍等“怀药”延伸种植的理想区域;南部秦巴山区横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海拔500-3000米,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是中药材的“天然基因库”,盛产天麻、杜仲、山茱萸、黄连、五味子等“南药”,其中秦岭巴山地区更是被《中国药典》列为“道地药材优势区”,多种药材因品质上乘而享誉全国。

这种“南药北药荟萃,东材西源兼备”的资源分布,使得陕西省中药材品种多达3000余种,其中载入《中国药典》的有283种,常用中药材约500种,道地药材和优势品种超过100种,如“秦岭黄芪”“商洛山茱萸”“汉中天麻”“安康黄姜”“延安甘草”等,不仅品质优良,且产量占全国比重较高,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格局。

资源禀赋与道地品种:“秦药”的核心竞争力

“秦药”作为陕西中药材的集体品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秦岭地区药材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也明确收录了多种“秦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陕西省形成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这些品种因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传统种植技术,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显著,深受市场青睐。

  • 黄芪:主产于榆林府谷、神木及延安延川、宜川等地,因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根条粗壮、粉性足、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高于药典标准30%以上,被誉为“黄芪之王”,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是“西黄芪”的代表。
  • 山茱萸:集中分布于商洛商州、洛南、丹凤等地,秦岭北麓的独特气候使其果实肉厚、色泽鲜红、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高达0.8%以上(药典标准≥0.6%),为“山萸肉”道地产区,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是“秦药”的标志性品种。
  • 天麻:主产于汉中佛坪、留坝、城固及安康宁陕等地,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采用仿野生种植,天麻素含量高达0.5%以上(药典标准≥0.2%),个大、体重、无空心,被誉为“秦岭天麻”,是优质野生天麻的人工替代品。
  • 杜仲:以汉中略阳、宁强,安康镇坪等地为核心,树皮厚实、断面胶丝多,杜仲胶和绿原酸含量高于其他产区,是全国杜仲种植和加工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40%。
  • 黄芩:主延安宝塔、安塞、志丹等地,因气候干旱少雨,黄芩苷含量高达15%以上(药典标准≥9%),根条坚实、品质优,是“北黄芩”的代表品种。

甘草、柴胡、板蓝根、丹参、地黄等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丹参种植面积超50万亩,产量占全国的20%;甘草年产量约1.5万吨,占西北地区的12%,这些道地药材共同构成了“秦药”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陕西省中药材

产业现状与发展成效: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

近年来,陕西省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现代农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驱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从“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

  • 种植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50万亩,年产量约120万吨,产值超300亿元,涉及农户120万户,带动脱贫人口30余万人,形成了陕北黄芪黄芩、关中丹参地黄、陕南天麻山茱萸三大产业带,以及商洛“中国核桃之都”联动山茱萸种植、汉中“天麻+水稻”轮作、延安“甘草+羊”生态种养等特色模式。
  • 加工能力持续增强: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超过8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年加工能力突破80万吨,重点发展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如陕西盘龙药业、步长制药、健民药业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2023年,中药材加工产值达450亿元,占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
  •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了“秦药”“秦岭中药材”等省级公共品牌,培育了“盘龙”“利君”“健民”等知名企业品牌,以及“商山茱萸”“汉中天麻”“府谷黄芪”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中天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商洛山茱萸”获批道地药材认证,品牌价值超50亿元。
  •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了陕西中药材交易中心(西安)、商洛中药材专业市场、榆林黄芪交易市场等10余个大型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200亿元,依托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2023年中药材网络零售额达35亿元,产品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20余个省份,并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先后出台《陕西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陕西省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从资金扶持、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工技术升级;建立“秦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道地药材种质资源1000余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药农稳定收益。

陕西省将重点推进“三个转变”:一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加强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到2025年,建成道地药材标准化基地200万亩,中药材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二是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支持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研发,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三是从传统销售向“互联网+”转变,建设智慧中药材市场,拓展中医药文旅、康养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秦药”产业集群。

陕西省主要道地中药材及分布区域

药材名称 主要分布区域 药用价值 种植规模(2023年)
黄芪 榆林府谷、神木,延安延川 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5万吨
山茱萸 商洛商州、洛南、丹凤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3万吨
天麻 汉中佛坪、留坝,安康宁陕 平肝息风、止痉 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2万吨
杜仲 汉中略阳、宁强,安康镇坪 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 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5万吨
黄芩 延安宝塔、安塞,铜川耀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6万吨
丹参 咸阳永寿、宝鸡眉县,渭南蒲城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种植面积50万亩,产量12万吨

相关问答FAQs

Q1:陕西省中药材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如何?有哪些竞争优势?
A1:陕西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黄芪、山茱萸、天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70%、25%,道地药材优势显著,核心竞争优势包括:一是资源禀赋独特,“南药北药”齐聚,道地品种多、品质优;二是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拥有盘龙药业、步长制药等龙头企业;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省级层面将中药材产业列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在资金、科技、品牌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四是“秦药”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地理标志产品众多,市场认可度高。

陕西省中药材

Q2:如何保障陕西中药材的道地性和质量安全?
A2:陕西省通过“全链条管控”保障中药材道地性和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源头管控,建立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技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二是强化过程监管,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药房”全程可追溯,对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开展常态化抽检;三是提升科技支撑,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制定《陕西省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四是推动品牌认证,对“汉中天麻”“商洛山茱萸”等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严格保护,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确保“秦药”品质纯正。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想买中草药却不知去哪?哪里有正规可靠的中草药售卖点?
« 上一篇 今天
本草纲目中草药的千年智慧与现代应用价值何在?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