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为传统中药材,系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的背甲,主分布于我国南海、台湾及热带、亚热带海域,其甲片自古即被用于清热解毒、镇惊熄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类药材之一,玳瑁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
药材来源与性状
玳瑁为爬行动物,背甲呈盾片状,由13块甲板组成,其中中央5块为椎盾,两侧各4块为肋盾,前缘有1块缘盾,药材呈近长方形的板片,大小不一,一般长10-20cm,宽8-15cm,厚1-3mm,表面呈暗褐色或黄棕色,具多数褐色与浅黄色相间的花纹,呈云斑状或辐射状,中央有1条明显的纵棱,两侧有斜行的细密纹理,角质样光泽,质地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半透明,具角质层,分层不明显,气微,味淡。
以下是玳瑁药材主要性状特征的表格归纳:
特征部位 | 性状描述 |
---|---|
形状 | 近长方形板片,由椎盾、肋盾、缘盾组成 |
表面 | 暗褐色或黄棕色,具褐色与浅黄色相间的云斑状花纹,中央有纵棱,两侧有斜行辐射纹 |
质地 | 坚硬,角质样,不易破碎 |
断面 | 半透明,分层不明显,具角质层 |
气、味 | 气微,味淡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历代医籍记载,玳瑁性甘、咸,寒,归心、肝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抽搐、痈肿疮毒、痘疹等症。
- 清热解毒:玳瑁性寒,入心经,能清泻心经实火,解热毒,适用于温热病邪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常与犀角、牛黄、玄参等配伍,如《温病条辨》中的“紫雪丹”即含玳瑁,以清热开窍。
- 镇惊熄风:咸能软坚,入肝经,可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眩晕、烦躁易怒,常与钩藤、天麻、石决明等息风药同用。
- 凉血解毒消肿:外用可治痈肿疮毒、湿疹等,研末调敷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以增强消肿止痛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玳瑁的用法以煎汤内服为主,亦可研末入丸散,或外用研末调敷。
- 内服:煎汤,3-10g,宜先煎(因质地坚硬,需久煎有效成分溶出);研末,每次1-3g,温水送服。
-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
- 玳瑁性寒,脾胃虚寒、无实热者禁用,以免加重腹泻、腹痛等症状。
- 孕妇慎用,因寒凉之品可能损伤胎元。
- 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发生“十八反”的配伍禁忌。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玳瑁主要含角蛋白(keratin),水解后可得多种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还含少量微量元素(锌、铜、铁等),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以下作用:
- 镇静抗惊厥:玳瑁提取物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减少士的宁引起惊厥的发生率,表明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与“镇惊”功效相符。
- 解热抗炎:对酵母菌或内毒素所致的发热模型,玳瑁水提物可显著降低体温,并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解热抗炎作用。
- 增强免疫: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 其他作用:体外实验显示,玳瑁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并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潜在活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玳瑁与龟甲(乌龟腹甲)功效有何区别?
解答:玳瑁与龟甲均为龟鳖类药材,但功效侧重不同,玳瑁性寒,偏于清热解毒、镇惊熄风,主治热病神昏、小儿惊风等实热证,长于“清”与“镇”;龟甲(龟板)性平,偏于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主治阴虚阳亢(如头晕目眩、骨蒸劳热)、腰膝酸软、惊悸失眠等虚证,长于“滋”与“潜”,两者一清一补,实热证用玳瑁,阴虚证用龟甲,需辨证选用。
问题2:如何鉴别玳瑁药材的真伪?
解答:真品玳瑁背甲具特征性云斑状花纹,中央纵棱明显,两侧辐射纹细密,断面半透明、角质样,火烧时有焦发气(角蛋白燃烧的特征);伪品常以塑料、海螺壳或牛角仿制,花纹呆板无层次,无纵棱和辐射纹,断面分层或呈颗粒状,火烧有塑料味或焦臭味,真品玳瑑甲片间可见白色缝隙(甲板连接处),伪品则无缝隙或缝隙不自然,可通过外观、质地、火烧等方法综合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