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在政策调控、气候波动及需求变化的多重影响下,价格呈现“稳中有升、品种分化”的格局,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药材价格的波动不仅关系到药农收益,也直接影响中成药生产及终端市场供应,本文结合当年主要品种的价格数据,对2017年中药材价格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
2017年主要中药材价格表(单位:元/公斤)
药材名称 | 产地/规格 | 2017年价格区间 | 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
---|---|---|---|
当归 | 甘肃岷县(统货) | 80-120 | 主产区干旱导致减产,库存消化加快,价格较2016年上涨约30% |
党参 | 甘肃(统货) | 60-100 | 种植面积稳定,市场库存充足,价格平稳,优质货溢价明显 |
黄芪 | 内蒙古(统货) | 30-50 | 种植规模扩大,货源供应充足,价格小幅回落,但优质条芝始终坚挺 |
三七 | 云南(120头) | 300-500 | 经历2015-2016年高价后,市场库存得到补充,价格理性回落 |
天麻 | 贵州(统货) | 800-1200 | 家种技术成熟,产量增加,但野生货因资源稀缺仍保持高价 |
甘草 | 内蒙古(统货) | 40-70 | 出口需求增加,加之内蒙古产区干旱,价格同比上涨15% |
黄芩 | 山西(统货) | 50-80 | 需求稳定,库存适中,价格波动较小,药农种植意愿平稳 |
白术 | 安徽(统货) | 40-70 | 新货集中上市,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较年初下跌约20% |
丹参 | 山东(统货) | 20-35 | 库存积压严重,商家采购谨慎,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
金银花 | 山东(统货) | 150-250 | 流感疫情带动需求,加之山东产区减产,价格反弹至高位 |
枸杞 | 宁夏(特级) | 80-120 | 品牌化趋势明显,优质枸杞需求增加,价格稳步上涨 |
酸枣仁 | 河北(统货) | 600-900 | 主产区减产,库存薄弱,价格同比上涨约50%,成为年度“明星品种” |
重楼 | 云南(统货) | 1500-2500 | 野生资源枯竭,家种尚未形成规模,价格持续高位,货源紧缺 |
冬虫夏草 | 青海(统条) | 60000-100000 | 采挖难度加大,市场需求刚性,价格波动较小,品质差异导致价差显著 |
太子参 | 福建(统货) | 80-120 | 种植面积调整,市场库存得到消化,价格较2016年回升约25% |
2017年中药材市场特点分析
产地分化明显,道地药材价格坚挺
甘肃当归、宁夏枸杞、内蒙古黄芪等道地药材因品质优势,价格整体高于非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当归因“岷归”品牌效应,价格较其他产区高出15%-20%,反映出市场对道地药材的认可度提升。
库存与需求动态平衡,大宗药材价格趋稳
党参、黄芪、甘草等大宗品种因种植面积稳定、库存充足,价格波动较小,丹参因前几年盲目扩产导致库存积压,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药农收益受损,种植积极性受挫,市场进入“去库存”调整期。
天气与政策双重影响,短期波动加剧
2017年夏季甘肃、内蒙古等主产区遭遇干旱,直接导致当归、甘草等品种减产,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中医药法》实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GMP认证规范加工企业,对质量要求提升间接推高优质药材价格,劣质药材则被市场淘汰。
野生资源类药材持续稀缺,价格高企
重楼、冬虫夏草、野生黄芪等野生药材因过度采挖,资源濒临枯竭,供应量逐年减少,以重楼为例,其生长周期长达8-10年,野生货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家种虽在推广但尚未形成规模,价格长期保持高位,成为中药材市场的“硬通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17年中药材价格整体呈现哪些特点?
答:2017年中药材市场价格呈现“稳中有升、品种分化”的特点,常用大宗药材如党参、黄芪等因种植面积稳定、库存充足,价格整体平稳;野生资源类药材如重楼、冬虫夏草等因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受天气、政策及市场需求影响,部分品种如三七、金银花等价格波动较大,其中三七经历前一年高价后回落,金银花因流感需求增加价格反弹,整体来看,市场向规范化、优质化发展,道地药材和优质品种的价格支撑力更强。
问题2:影响2017年药材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2017年药材价格波动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一是天气因素,如甘肃、内蒙古等主产区遭遇干旱,导致当归、黄芪等品种减产,推高价格;二是政策因素,《中医药法》实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GMP认证规范加工企业,对质量要求提升间接影响价格;三是供需关系,部分品种如酸枣仁因种植面积缩减、库存减少而价格上涨,而丹参等库存充足的品种价格则相对稳定;四是市场炒作,少数品种如三七在2015-2016年被过度炒作后,2017年价格理性回落,市场回归供需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