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蕲蛇,又名蕲蛇、白花蛇、五步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的干燥体,主产于湖北蕲春、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因“蕲春产者最佳”而得名,素有“祛风要药”之称,在《中国药典》中收载为常用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攻毒散结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麻风、疔疮、痈肿、瘰疬等症。
蕲蛇的形态特征是其鉴别的重要依据,成体体长可达1.5-2米,头呈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吻端向上翘起,鼻孔与眼之间有颊窝(为热感应器官),是其显著特征,头部背面黑褐色,有对称的浅色斑纹;体背灰褐色或棕褐色,分布有灰白色菱形斑纹(俗称“方胜纹”),斑纹边缘深色,中央浅色,排列规则;腹面灰白色,有黑白相间的交杂斑纹;尾部末端侧扁,为一对角质鳞片(俗称“佛指甲”),这些特征使其与其他蛇类药材易于区分,为确保药材质量,需注意选择头、尾齐全,方胜纹清晰,蛇体干燥无虫蛀者,以下是蕲蛇主要鉴别特征的简要对比:
部位 | 主要特征描述 |
---|---|
头部 | 三角形,与颈部区分明显,吻端上翘,颊窝明显,头部黑褐色有对称浅斑纹 |
体背 | 灰褐色或棕褐色,灰白色菱形“方胜纹”,边缘深色,中央浅色,排列规则 |
腹面 | 灰白色,黑白相间交杂斑纹 |
尾部 | 末端侧扁,一对角质鳞片(佛指甲) |
从性味归经来看,蕲蛇甘、咸,温;归肝经,其性走窜,能搜剔风邪,通经络,止痉挛,故常用于治疗风湿顽痹、筋脉拘挛、中风后半身不遂等症,如《本草纲目》记载蕲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癣癞恶疮要药”,因其性温燥,尤宜于风寒湿痹兼有血虚者,常配伍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之品,标本兼顾,在止痉方面,对破伤风、痉挛抽搐等症,常与蜈蚣、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增强疗效;其性毒,能攻毒散结,可用于治疗麻风、疔疮、痈肿、瘰疬等症,如《本草纲目》中“白花蛇”条下记载其能“治麻风,疠风,疮疠”。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蕲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蛇毒中的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出血毒素、磷脂酶A2等,以及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现代研究发现,蕲蛇具有抗炎、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肿瘤、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其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显著抗炎作用,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蛇毒中的磷脂酶A2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蕲蛇还常用于制备蛇毒酶制剂,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脑梗死、冠心病等。
在使用蕲蛇时需注意,其性温燥,血虚生风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动胎;用量不宜过大,一般煎汤内服3-9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泡酒服,因蕲蛇有毒,内服需炮制(蕲蛇酒、蕲蛇肉等),且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引起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呼吸抑制),蕲蛇为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临床应使用人工养殖品,严禁捕捉野生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问答FAQs
-
问:蕲蛇与白花蛇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何区别?
答:蕲蛇与白花蛇在古代文献中常混用,但现代《中国药典》明确“蕲蛇”为蝰科五步蛇的干燥体,而“白花蛇”通常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或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的干燥体,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来源不同(五步蛇为蝰科毒蛇,乌梢蛇为游蛇科无毒蛇);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五步蛇头部三角形、有颊窝、“方胜纹”,乌梢蛇头部椭圆形、无颊窝、背脊有两条黑线);功效侧重不同(蕲蛇祛风通络、止痉、攻毒力强,尤宜顽痹、惊搐;乌梢蛇偏于祛风、通络、止痒,常用于皮肤瘙痒、麻风轻症)。 -
问:蕲蛇的用量多少合适?超量服用会有什么风险?
答:蕲蛇内服常规用量为煎汤3-9g,研末吞服1-1.5g,或入丸散、泡酒(如蕲蛇酒,每次10-15ml),因其含有毒性成分,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应,初期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呼吸麻痹死亡,若不慎超量或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送医救治,目前蛇毒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维持呼吸、循环功能,清除毒物等),使用蕲蛇必须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自行盲目加大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