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药材市场价格整体呈现“前高后稳、品种分化”的运行态势,全年波动幅度较2015年有所收窄,但受极端天气、政策调整、库存消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品种价格仍出现明显涨跌,从全年走势来看,一季度延续2015年年末的上涨势头,部分品种因产新量不足、市场库存偏低价格冲高;二季度后随着新货陆续上市及库存逐步释放,多数品种价格趋于平稳,少数因减产严重的品种价格维持高位,而前期库存较大的品种则出现回落。
影响价格的核心因素
2016年药材价格波动主要受四大因素驱动:一是极端天气导致主产区减产,夏季南方多省遭遇洪涝灾害,北方部分地区干旱,如甘肃、安徽等地的当归、白术等品种减产明显,推升价格;二是环保政策趋严,中药材加工企业环保整治力度加大,部分小作坊停产,导致饮片原料供应阶段性收紧;三是库存结构分化,经过前几年高价刺激,部分品种如太子参、丹参等库存积压严重,2016年价格承压下行,而白芍、当归等因库存消耗较快,价格易涨难跌;四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弱,随着监管加强,游资炒作现象减少,价格更多回归供需基本面。
主要品种价格表现
涨价品种:以当归、白术、半夏为代表,当归主产于甘肃岷县,2016年夏季因洪涝导致减产约30%,市场库存从年初的8000吨降至年末的3000吨,价格从年初的32元/公斤涨至65元/公斤,涨幅达103%;白术受河南、安徽主产区干旱影响,新货产量减少40%,价格从25元/公斤升至45元/公斤;半夏因贵州、四川产地采挖难度增加,加之需求稳定,价格从85元/公斤涨至120元/公斤。
下跌品种:以太子参、丹参、板蓝根为代表,太子参2015年高价刺激种植面积扩大,2016年福建、贵州产区新货产量增加20%,市场库存积压至1.2万吨,价格从85元/公斤暴跌至42元/公斤;丹参因山东、河北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增长,总供应量达3万吨,远超市场需求,价格从18元/公斤跌至12元/公斤;板蓝根因库存充足,需求疲软,价格从10元/公斤降至8元/公斤。
平稳品种:甘草、黄芪、党参等大宗品种因供需相对平衡,价格波动较小,甘草受内蒙古、新疆主产区种植稳定影响,价格维持在22-23元/公斤;黄芪因甘肃陇西库存充足,价格稳定在18-20元/公斤;党参虽因减产小幅上涨,但受库存制约,年末价格回落至35元/公斤,与年初基本持平。
2016年部分中药材价格涨跌幅表
品种 | 年初价格(元/公斤) | 年末价格(元/公斤) | 涨跌幅 | 主要原因 |
---|---|---|---|---|
当归 | 32 | 65 | +103% | 主产区洪涝减产,库存锐减 |
白术 | 25 | 45 | +80% | 干旱导致新货产量下降 |
太子参 | 85 | 42 | -50.6% | 种植面积扩大,库存积压 |
丹参 | 18 | 12 | -33.3% | 供过于求,库存压力大 |
半夏 | 85 | 120 | +41.2% | 采挖难度增加,需求稳定 |
甘草 | 22 | 23 | +4.5% | 供需平衡,库存稳定 |
2016年中药材市场整体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价格波动更多反映品种自身的供需矛盾,高价刺激的扩种与天气导致的减产交替作用,使得市场难以形成全面上涨或下跌行情,未来价格走势仍需关注极端天气、政策调控及库存变化,同时随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价格或逐步向理性区间回归。
FAQs
Q1:2016年中药材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1:2016年价格波动主要受四大因素影响:一是极端天气(如南方洪涝、北方干旱)导致主产区减产,推升当归、白术等品种价格;二是环保政策趋严,部分加工企业停产,阶段性影响供应;三是库存结构分化,太子参、丹参等库存积压品种价格下跌,当归等库存消耗快的品种上涨;四是市场投机行为减弱,价格回归供需基本面。
Q2:如何判断2017年中药材价格走势?
A2:判断2017年走势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天气情况,若极端天气频发,仍可能引发部分品种减产;二是库存消化进度,太子参、丹参等库存较大品种价格或继续承压,而当归、白术等库存偏紧品种若遇减产可能维持高位;三是政策影响,如GAP基地建设、中药材追溯体系等政策或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价格非理性波动,综合来看,2017年价格或延续“稳中有升、分化明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