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其药性平和,味酸、甘、涩,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等症,作为一味收敛固涩药,金樱子以其“涩可固脱”的特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多种滑脱不禁证候,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具有重要药用价值。
从植物形态来看,金樱子为常绿攀援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粗壮,有钩状皮刺,无毛或被柔毛;叶革质,叶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锐锯齿;花单生于叶腋,白色,直径5-7厘米;蔷薇果梨形或倒卵形,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顶端有宿存萼片,果实通常于10-11月成熟,采收时需待果实变为红褐色、果肉柔软时采摘,除去毛刺和果柄,纵剖两瓣,挖去内瓤及种子,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药材呈倒卵形或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质硬,切面有白色小核,味甘、微涩。
金樱子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机酸、三萜类、黄酮类、多糖、鞣质及挥发油等,有机酸以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为主,是其酸涩味的主要来源;三萜类化合物包括金樱子酸、齐墩果酸、熊果酸等,具有抗炎、保肝等作用;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效;鞣质含量较高(约12%-15%),是其收敛固涩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维生素C等,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金樱子的药理活性基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樱子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其收敛作用显著,鞣质能与黏膜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保护膜,减少分泌,从而发挥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的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慢性腹泻,金樱子具有抗炎作用,其三萜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关节炎、胃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改善作用,金樱子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金樱子提取物还能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对高脂血症有辅助治疗作用;其抗氧化成分可清除氧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金樱子还具有抑菌、止泻、降血糖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多尿等症状也有一定缓解。
在临床应用中,金樱子常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肾虚遗精、滑精,可配伍芡实、沙苑子、莲须,如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治疗遗尿、尿频,可配伍益智仁、乌药、桑螵蛸,如缩泉丸(《妇人良方》);治疗脾虚久泻,可配伍白术、党参、茯苓、肉豆蔻,以健脾涩肠;治疗崩漏带下,可配伍海螵蛸、山茱萸、白芍,以固崩止带,现代制剂中,金樱子常用于开发成中成药,如金樱子膏、固肠止泻丸、五子衍宗丸等,方便患者服用。
关于用法用量,金樱子内服常用量为6-12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金樱子性涩,凡实热、湿热泻痢及小便涩痛者忌服,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因其收敛作用较强,不宜久服,久服可能引起便秘或腹胀;孕妇慎用,以免影响胎气,金樱子在炮制时需去净毛刺和内瓤,否则可能刺激咽喉,引起不适。
为更直观展示金樱子的基本信息,可整理如下表:
项目 | |
---|---|
来源 | 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酸、甘、涩;归肾、膀胱、大肠经 |
功效 |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
主治 | 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
用法用量 | 内服:6-12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实热、湿热泻痢及小便涩痛者忌服;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
现代研究进一步拓展了金樱子的应用范围,如将其开发为保健品,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或将其提取物添加到食品中,利用其抗氧化特性延长保质期,金樱子的栽培技术也日益成熟,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以广东德庆、广西玉林等地产品质佳,已成为当地特色经济作物之一。
相关问答FAQs
问:金樱子和芡实都有固涩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金樱子和芡实均为常用的收涩药,均能固肾涩精、止泻,但侧重点不同,金樱子性酸涩,收敛力较强,偏于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且能固崩止带,常用于肾虚不固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以及脾肾虚寒的久泻久痢、崩漏带下;芡实性平,味甘涩,既能固涩,又能健脾,偏于健脾止泻、固肾涩精,兼能除湿止带,常用于脾虚泄泻、肾精不固的遗精滑精,以及脾虚湿盛的白带过多,简言之,金樱子以“固涩”为主,芡实则“健脾固涩”并重,临床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
问:金樱子能长期服用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金樱子不宜长期服用,其性涩,长期服用可能因收敛过度导致便秘、腹胀等消化道不适,尤其脾胃虚弱者更易出现,长期服用可能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如鞣质成分过多摄入可能影响蛋白质和铁的吸收,服用时需注意:①实热、湿热证(如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小便短赤)忌服,以免加重湿热;②感冒发热期间暂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③服用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④如出现不适症状(如便秘、腹痛等),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服用,不宜自行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