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中草药有哪些常见种类?各自功效与适用人群有何不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清热的中草药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用于清除里热的一类药物,主要针对因热邪内蕴导致的各类病症,如高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血热妄行、阴虚内热等,中医认为“热证”有虚实之分,实热多因外感热邪或阳热亢盛,虚热则多由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清热药需根据热证类型及病位差异,选用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以达到“热者寒之”的治疗目的,以下从分类、常用药物、配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清热的中草药

清热中草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根据功效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每类药物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热证。

(一)清热泻火药

主要针对热在气分,表现为高热、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多入肺、胃经,能清泄气分实热。

  • 石膏:性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口舌生疮,内服需打碎先煎,用量15-60g,脾胃虚寒者慎用。
  • 知母: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壮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消渴,生用泻火,盐炙滋阴,用量6-12g,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 芦根: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热淋涩痛,鲜品用量15-30g,干品减半,脾胃虚寒者慎服。

(二)清热燥湿药

性多苦寒,能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病证,如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带下等,部分药物兼有泻火解毒功效。

  • 黄芩: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湿热痞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出血、胎动不安,酒炙上行清上焦热,炭用止血,用量3-10g,脾胃虚寒者不宜。
  • 黄连: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中满、呕吐吞酸、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姜汁制可缓和苦寒之性,用量2-5g,过量易致呕吐,脾胃虚寒者忌用。
  • 黄柏: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主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疮疡肿毒,盐制入肾滋阴,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量3-12g,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清热解毒药

以清解热毒为主,适用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痈肿疔疮、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热毒血痢、癌肿等,部分药物兼有凉血消肿作用。

清热的中草药

  • 金银花:性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炒炭凉血止痢,用量10-30g,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
  • 连翘: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主治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热入营、高热烦热,连翘心长于清心火,用量6-15g,脾胃虚寒者慎服。
  • 蒲公英: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外鲜品捣敷,用量10-15g,过量易致缓泻,阴疽者忌用。

(四)清热凉血药

性多苦咸寒,入心、肝经,能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热入心包所致的高热神昏、斑疹紫暗、吐血衄血、舌绛红绛等,部分药物兼养阴生津。

  • 生地黄: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鲜品称“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品“生地黄”长于养阴,用量10-30g,脾胃虚寒、湿中便溏、食少痰多者慎用。
  • 玄参: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热病入营血、温毒发斑、热伤津液、便秘、骨蒸劳热、目赤咽痛、瘰疬、痈肿疮毒,反藜芦,用量10-15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 牡丹皮: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酒制活血力强,用量6-12g,孕妇慎用,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忌服。

(五)清虚热药

性多甘寒或苦寒,入肝、肾经,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或阴虚内热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部分药物兼凉血解暑。

  • 青蒿: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热烦渴、疟疾寒热,生用长于截疟,熬膏滋阴,用量6-12g,不宜久煎,脾胃虚寒者慎服。
  • 地骨皮:性寒,归肺、肾经,功效凉血除蒸,退热降火,主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用量9-15g,外感风寒发热、脾胃虚泄者忌服。
  • 银柴胡: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无实热者忌用,用量3-10g。

清热中草药的配伍原则

清热药的应用需根据热证的类型、病位及兼夹症状进行配伍:

  1. 辨热证虚实:实热证配清热泻火药(如石膏配知母),虚热证配滋阴药(如青蒿配鳖甲)。
  2. 辨病位脏腑:肺热配桑白皮、地骨皮;胃热配石膏、芦根;肝胆湿热配龙胆草、黄芩。
  3. 兼夹症状配伍:热毒炽盛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配金银花);湿热配祛湿药(如黄芩配茯苓);血热配凉血止血药(如生地配丹皮)。
  4. 顾护脾胃:苦寒易伤脾胃,可配伍健脾药(如陈皮、白术)或中病即止,避免久服。

清热中草药分类及常用药物简表

类别 代表性药物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苦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清热燥湿药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 苦寒,归心、脾、胃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苦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苦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蒲公英 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 甘苦咸微寒,归肺、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牡丹皮 辛苦微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清虚热药 青蒿 苦辛寒,归肝、胆经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
地骨皮 甘寒,归肺、肾经 凉血除蒸,退热降火
银柴胡 甘微寒,归肝、胃经 清虚热,除疳热

相关问答FAQs

Q1:清热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清热中草药不宜长期服用,多数清热药性味苦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需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病即止,或配伍健脾药(如党参、白术)顾护脾胃,若为慢性虚热证,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甘寒滋阴类药物(如生地、麦冬),避免苦寒伤正。

清热的中草药

Q2:哪些人不适合服用清热中草药?
A:以下人群需慎用或避免服用清热中草药:①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如黄连、黄芩等苦寒药易加重脾胃不适;②孕妇,部分清热药(如牡丹皮、玄参)有活血或通便作用,可能影响胎儿;③体质虚弱者(气虚、阳虚),长期服用清热药易耗伤正气;④无实热证者(如风寒感冒、阳虚外感),服用清热药可能加重病情,具体用药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资料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指导科学合理应用?
« 上一篇 今天
仙桃中药材的独特品种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如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