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睛药材,通常指大戟科植物猫眼草的全草,学名Euphorbia lunulata,因其蒴果三棱状卵形,表面密生疣状突起,形似猫眼而得名,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该药材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等地均有分布,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田埂、路旁等阳光充足处,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性辛、苦,温,归肺、膀胱、肝经,具有利尿消肿、拔毒止痒、化痰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疮疡肿毒、皮肤瘙痒、咳嗽痰多等症。
药材来源与植物学特征
猫眼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50cm,全体含白色乳汁,茎直立,单一或从基部分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叶互生,叶片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0.3-1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全缘,无柄或具短柄,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中脉在叶面下陷,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排列成复伞形,总苞钟形,5裂,腺体4,肾形,黄褐色;雄花多数,每花具雄蕊1枚;雌花1朵,位于花序中央,子房三棱状卵形,花柱3枚,分裂,蒴果三棱状卵形,成熟时3瓣裂,每室有种子1枚,种子卵形,灰褐色,表面具不规则疣状突起,形似猫眼,故名“猫眼草”,花期4-6月,果期6-8月,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全草,夏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药大辞典》《河北中药手册》等文献记载,猫眼草性辛、苦,温;有毒,归肺、膀胱、肝经,其功效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 利尿消肿:猫眼草味辛能行,苦能降,温能通,可通利水道,促进水液代谢,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尤其适用于寒湿或风水所致的肢体浮肿,如《河北中药手册》记载:“治水肿,猫眼草、玉米须各一两,水煎服。”
- 拔毒止痒:其性温散寒,味苦燥湿,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痒之效,外用可治疗疮疡肿毒、湿疹、疥癣、皮炎等皮肤疾病,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能缓解瘙痒、促进疮口愈合。
- 化痰止咳:猫眼草入肺经,能化痰浊、降肺气,适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等症,尤其对寒痰或湿痰壅肺所致的咳嗽效果较好,可单用或配伍半夏、陈皮等同用。
- 杀虫止痛:现代临床还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等,同时其活血通络之效对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也有缓解作用。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一)传统应用
- 水肿:猫眼草9-15g,配伍泽泻、茯苓、白术等健脾利水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疮疡肿毒:鲜猫眼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干品研末,麻油调敷,适用于未溃破的肿毒。
- 皮肤瘙痒:猫眼草30g,苦参、地肤子各15g,煎水外洗,每日1-2次,适用于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 咳嗽痰多:猫眼草9g,桔梗6g,甘草3g,水煎服,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痰多清稀者。
(二)现代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猫眼草含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大戟苷、挥发油、树脂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镇咳祛痰、抗肿瘤等作用,临床上,除传统应用外,还常用于:
- 慢性支气管炎:猫眼草浸膏片(每片含生药0.2g),每次2-4片,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能显著缓解咳嗽、咳痰症状。
- 肿瘤辅助治疗:体外实验发现,猫眼草提取物对肺癌、胃癌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临床可配合放化疗使用,减轻肿瘤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 注意:猫眼草有小毒,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久服;孕妇、体虚及脾胃虚弱者禁用;外用时避免接触眼结膜及破损皮肤,以免刺激。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毒性反应:猫眼草全草含毒性成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中毒反应,严重者可能损害肝肾功能,若出现中毒,应立即停药并催吐、洗胃,及时就医。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因其活血通络作用可能引发流产;儿童、年老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猫眼草过敏者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逐水药同用,以免增强毒性;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配伍,遵循“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则。
- 储存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避免儿童接触。
现代研究与展望
近年来,对猫眼草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研究发现,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大戟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猫眼草提取物在抗肿瘤领域展现出潜力,如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作用,但多为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临床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猫眼草的研究可聚焦于:1)分离纯化活性单体成分,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2)通过现代制剂技术(如纳米粒、缓释片)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3)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抗肿瘤、抗炎等新适应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猫眼药材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简表
项目 | |
---|---|
性味 | 辛、苦,温;有毒 |
归经 | 肺、膀胱、肝经 |
功效 | 利尿消肿、拔毒止痒、化痰止咳、杀虫止痛 |
主治 | 水肿、小便不利、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咳嗽痰多、蛔虫病、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体虚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避免接触眼及黏膜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猫眼草有毒吗?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猫眼草全草含大戟苷、树脂等有毒成分,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损害肝肾功能,使用时需注意:①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内服不宜超过9g;②孕妇、儿童、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③外用时避免接触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部位,若出现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立即停用并清洗;④不宜久服,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7日,如需延长使用时间,应咨询医师;⑤若不慎中毒,立即催吐、洗胃,并送医对症治疗。
问题2:猫眼草和“猫儿眼草”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何区别?
解答:猫眼草和“猫儿眼草”实为同一种植物,学名均为Euphorbia lunulata,只是不同地区的民间俗称差异,两者在来源、性味、功效上无本质区别,但需注意,部分地区可能将同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别名“猫眼草”)或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别名“猫儿眼草”)混淆,大戟的毒性更强,功效以泻水逐饮为主;泽漆的茎叶无毛,花序叶状苞片黄绿色,功效以化痰散结、利水退肿为主,三者可通过植物形态(如茎叶毛被、花序特征、蒴果形状)区分,使用时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鉴别,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