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敷药的药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骨折是因外力或病理因素导致骨连续性中断的损伤,中医治疗骨折强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其中外敷药通过局部渗透,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之效,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骨折敷药的疗效源于对药材的精准配伍,不同药材依据其性味归经与功效,协同作用于损伤局部,促进气血运行、加速骨痂形成,以下从药材分类、经典方剂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解析骨折敷药的常用药材及其配伍规律。

骨折敷药的药材

骨折敷药的常用药材分类及功效

骨折愈合过程分为早期(血肿机化期)、中期(骨痂形成期)、晚期(骨痂改造期),不同阶段需配伍不同功效的药材,以“早期活血化瘀、中期续筋接骨、晚期补肝肾强筋骨”为基本原则,以下按功效分类介绍常用药材:

(一)活血化瘀类——早期消肿止痛的核心

骨折早期局部气血瘀滞,肿胀疼痛剧烈,需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吸收。

  •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适用于骨折早期瘀血肿痛,内服外敷皆宜,常用量3-10g,研末冲服或入煎剂,现代研究证实,三七含三七皂苷、黄酮类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
  •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常与桃仁、当归配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适用于骨折早期局部青紫、肿胀疼痛,用量3-9g,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疼痛。
  • 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功效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通痹止痛,既能活血又能养血,适用于骨折早期瘀血兼气血亏虚者,用量10-15g,丹参含丹参酮、丹参酚酸,可促进血管新生,加速瘀血消散。
  •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善于行气活血,配伍乳香、没药可增强止痛效果,用量3-10g,川芎嗪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供血。

(二)消肿止痛类——缓解疼痛、消除肿胀

瘀血阻滞不通则痛,需配伍消肿止痛药,缓解骨折早期及中期的肿痛症状。

  • 乳香: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伸筋舒络,常与没药配伍,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用量3-10g,需去油制用以减少刺激性,乳香含乳香酸,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 没药:性平,味苦,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与乳香协同,增强活血消肿之效,用量同乳香,二者配伍是中医“相须”用药的经典组合,常用于骨折早期肿痛明显者。
  • 延胡索: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含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索等生物碱,具有显著的中枢镇痛作用,适用于骨折疼痛剧烈者,用量5-12g,醋制可增强止痛效果。
  •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胃、大肠经,功效燥湿消肿,止痛排脓,外敷可缓解外伤后肿胀疼痛,用量3-10g,白芷含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局部渗出。

(三)续筋接骨类——促进骨痂形成的关键

骨折中期(2-4周)需以续筋接骨药为主,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加速骨痂形成;晚期(4周后)需补肝肾、强筋骨,巩固疗效。

  • 自然铜:性平,味辛,归肝经,功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续筋接骨要药”,需煅后醋淬使用,可促进钙磷沉积,加速骨折愈合,用量10-30g,先煎,自然铜含二硫化铁、铜离子,可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表达,诱导骨组织再生。
  • 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功效补肾强骨,续伤止痛,适用于骨折中后期骨痂生长缓慢、骨质疏松者,用量10-15g,骨碎补含柚皮苷、黄酮类成分,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密度。
  • 续断:性微温,味苦、甘、辛,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含续断皂苷、生物碱,可促进骨折端毛细血管生长,加速骨痂形成,用量9-15g。
  • 杜仲: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含杜仲胶、绿原酸、环烯醚萜苷等,可增强骨胶原蛋白合成,提高骨骼韧性,用量6-12g,炒制可缓和药性。

(四)清热解毒类——预防感染、缓解瘀热

骨折早期瘀血化热,或皮肤破损后易感染,需配伍清热解毒药,缓解红肿热痛,预防感染。

骨折敷药的药材

  • 黄柏: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外敷可缓解骨折局部红肿热痛,用量3-10g,研末调敷,黄柏含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抗炎作用。
  • 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外敷可消瘀肿、退热毒,用量3-12g,生用研末醋调敷,大黄蒽醌类成分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促进瘀血吸收。
  • 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预防骨折后感染,用量10-15g,煎汤外洗或内服,绿原酸是其主要抗菌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五)温经通络类——散寒除湿、促进气血运行

骨折后期或素体阳虚者,易出现寒湿痹阻、气血不畅,需配伍温经通络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肉桂:性大热,味辛、甘,归脾、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少量配伍可增强温通之力,用量1-5g,后下,肉桂含桂皮醛,可扩张血管,促进药物渗透。
  • 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外敷可散寒止痛,适用于骨折后期局部冷痛者,用量3-10g,研末调敷,干姜姜辣素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寒湿疼痛。

经典骨折敷药方剂及药材配伍举例

中医临床常根据骨折阶段配伍成方,以下为两个经典外敷方剂,体现药材的协同应用:

(一)七厘散(骨折早期用)

组成:血竭30g,麝香0.36g,冰片0.36g,乳香、没药各15g,红花、朱砂各3.6g,儿茶7.2g。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配伍特点:以血竭、红花活血化瘀为主,乳香、没药行气止痛,麝香、冰片芳香走窜,促进药物渗透,朱砂、儿茶收湿止血,适用于骨折早期瘀血肿痛、皮肤青紫。

(二)接骨续筋膏(骨折中后期用)

组成:自然铜(煅)20g,骨碎补15g,续断12g,当归10g,川芎8g,土鳖虫6g,杜仲10g,牛膝10g。
功效:续筋接骨,补肝肾强筋骨。
配伍特点:自然铜、骨碎补续筋接骨为君,续断、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为臣,当归、川芎活血养血为佐,土鳖虫破瘀生新为使,适用于骨折中后期骨痂生长缓慢、腰膝酸软者。

骨折敷药药材的应用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需根据骨折早期(活血化瘀为主)、中期(续筋接骨为主)、晚期(补肝肾为主)的不同阶段,配伍相应功效的药材,避免盲目堆砌药物。
  2. 皮肤刺激:乳香、没药、自然铜等药材刺激性较强,皮肤破损者需慎用或配伍缓和药性(如蜂蜜、凡士林调敷);过敏体质者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3.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如麝香、红花、莪术)及破血逐瘀类药材;月经期女性慎用活血药,以免经量过多。
  4. 现代研究:部分药材(如三七、丹参)可口服与外敷联用,增强疗效;但需注意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如抗凝药与活血药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题1:骨折敷药是否所有人都适用?哪些人群需禁用或慎用?
答:并非所有人都适用骨折敷药,禁用人群包括:孕妇(活血化瘀类药材可能引起流产);皮肤破损、感染者(需先处理伤口,防止感染扩散);对药材成分过敏者,慎用人群包括:月经期女性(避免活血药导致经量过多);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友病,可能加重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者(部分药材需经肝肾代谢,可能增加负担),使用前需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配伍。

骨折敷药的药材

问题2:敷药后出现皮肤过敏(红肿、瘙痒、起疹)怎么办?如何处理?
答:敷药后出现皮肤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用温水清洗残留药物,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轻度过敏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若出现水疱、糜烂,需用碘伏消毒,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严重者(如全身皮疹、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过敏体质者建议先做皮肤斑贴试验,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材配方。

骨折敷药的药材配伍是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过合理组合不同功效的药材,可显著促进骨折愈合,但需注意,外敷药仅为骨折治疗的辅助手段,严重骨折需结合内服药物、固定手术及康复训练,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无叶籽究竟是什么?为何无叶却有独特药用功效?
« 上一篇 08-29
马兰头中草药图片大全
下一篇 » 08-2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