柃木,又名柃、柃树、偏荷风,为山茶科柃木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长于山地林下、灌丛中或溪谷旁,其叶、根、花均可入药,是我国传统民间草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在《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历代医家常以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现代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关注。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柃木高1-5米,树皮灰褐色,枝条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具腺点;花单性,雌雄异株,白色或淡黄色,花瓣近圆形;果实圆球形或卵球形,成熟时紫黑色,药用部位以春、夏季采收的叶及根为主,叶多干燥后皱缩,完整叶片呈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主脉凹陷,侧脉明显;根呈圆柱形,弯曲,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有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皮部薄,木部宽广,呈淡黄白色。
柃木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本草拾遗》记载其“主风热止渴,煮汁饮之”,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症,如《福建民间草药》用柃木叶治感冒咳嗽,江西民间以其根捣敷治刀伤出血,可见其应用广泛且形式多样,内服、外用皆宜。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柃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与这些成分密切相关,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三萜类、挥发油、多糖、酚酸类及微量元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等,是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三萜类如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具有抗肿瘤、保肝等活性;挥发油中含α-蒎烯、柠檬烯等,具有抗菌、平喘作用;多糖类成分则能调节免疫功能,具体成分及含量范围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占干燥重量%) |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 | 5-2.3 |
三萜类 | 熊果酸、齐墩果酸、马斯里酸 | 3-1.8 |
挥发油 | α-蒎烯、柠檬烯、芳樟醇 | 1-0.5 |
多糖 | 葡聚糖、阿拉伯糖、木糖 | 0-5.0 |
酚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没食子酸 | 2-1.0 |
药理研究方面,柃木表现出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抗炎作用显著,其黄酮类成分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对急慢性炎症均有缓解效果,抗氧化能力强,槲皮素等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预防衰老及相关疾病有益,柃木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5-2.0 mg/mL之间,提示其具有潜在的抗感染应用价值,在抗病毒方面,体外实验显示柃木水提物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减少病毒复制,其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临床应用上,柃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一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可单用柃木叶15-30 g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二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疖肿、湿疹、跌打损伤,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创面,有消肿止痛、促进愈合作用;三是消化系统不适,如胃热引起的口臭、牙龈肿痛,取柃木根10 g煎水含服或内服,能清胃热、解毒,现代制剂中,也有以柃木为主要成分的颗粒剂、喷雾剂,用于缓解咽喉不适和口腔溃疡。
用法用量方面,内服常用量为柃木叶10-30 g,或根5-15 g,煎汤服用,也可研末吞服,每次1-3 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需注意,柃木性偏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或过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目前尚有明确的药物相互作用报道,但建议与其他药物间隔1-2小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柃木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其植物资源丰富,化学成分多样,药理活性明确,在呼吸系统、皮肤科及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其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为开发新型柃木类中药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FAQs
-
柃木和冬青是同一种植物吗?
答:不是,柃木为山茶科柃木属植物,而冬青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二者科属不同,在外观上,柃木叶片较小,边缘有细锯齿,花小而白;冬青叶片较大,革质,边缘有疏锯齿或全缘,花常为淡黄绿色,功效上,柃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冬青则多用于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二者不可混淆。 -
柃木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答:不建议长期大量饮用,柃木性寒,长期泡水饮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若需用于调理疾病,应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服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作为日常保健,建议偶尔饮用,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脾胃虚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