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淋是中医淋证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如脂膏,尿时涩痛不畅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可见尿中夹有血液或凝块,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脾、肝关系密切,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固摄无权,加之湿热下注、气化失司,导致脂液下泄,发为膏淋,中医治疗膏淋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兼顾扶正与祛邪,现将具体治疗方剂及方法详述如下。
膏淋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
膏淋的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久病体虚、劳倦过度,导致脾失健运、肾失固摄,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脂液与湿热互结,随尿下泄而成,临床辨证需结合小便性状、全身症状及舌脉,主要分为脾虚气陷、肾阴亏虚、湿热下注三型,其中脾虚气陷型以小便浑浊如米泔、神疲乏力为主;肾阴亏虚型以小便浑浊如脂膏、潮热盗汗为特点;湿热下注型则以小便浑浊、尿时灼热涩痛、舌苔黄腻为特征。
膏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方剂应用
(一)脾虚气陷证
症状: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如稀面汤,日久不愈,尿时无显著涩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小腹坠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清固摄。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炙甘草6g,金樱子15g,芡实15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当归养血和血,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金樱子、芡实固摄脂液,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中升陷、固摄脂液之效,若小便浑浊明显,可加桑螵蛸12g、益智仁10g以增强固摄之力;若食少腹胀,加焦山楂10g、炒麦芽10g消食导滞。
(二)肾阴亏虚证
症状:小便浑浊如脂膏,或夹有血块,尿时涩痛不甚,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固摄脂液。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茯苓12g,泽泻10g,丹皮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方解: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熟地滋肾填精,山药补脾固肾,山茱萸温补肝肾,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利水泄浊,丹皮清泄相火;加知母、黄柏清降虚火,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之阴,全方滋而不腻,清而不泄,共奏滋阴降火、固摄脂液之功,若盗汗甚,加煅牡蛎20g、浮小麦15g收敛止汗;若腰膝酸软,加杜仲15g、牛膝12g强筋健骨。
(三)湿热下注证
症状:小便浑浊如米泔,尿时灼热涩痛,小腹拘急,口苦黏腻,或见脘闷恶心,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代表方剂: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药物组成:萆薢15g,黄柏10g,石菖蒲10g,茯苓15g,白术12g,莲子心6g,丹参12g,车前子15g(包煎),甘草梢6g。
方解:方中萆薢利湿去浊,为治膏淋要药;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石菖蒲芳香化湿,分清泌浊;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莲子心清心火;丹参活血通络,防湿热瘀滞;甘草梢调和诸药,且能直达茎中,缓急止痛,全方清热与利湿并施,兼顾健脾,使湿热去、浊分清、脂液固,若尿痛甚,加滑石15g、瞿麦10g利尿通淋;若舌苔黄厚腻,加佩兰10g、藿香10g芳香化湿。
膏淋治疗方剂归纳表
证型 | 代表方剂 | 主要药物组成 | 功效 | 主治要点 |
---|---|---|---|---|
脾虚气陷证 | 补中益气汤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金樱子、芡实 | 补中益气,升清固摄 | 小便浑浊如米泔,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弱 |
肾阴亏虚证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女贞子、旱莲草 | 滋阴降火,固摄脂液 | 小便浑浊如脂膏,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湿热下注证 |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 萆薢、黄柏、石菖蒲、茯苓、白术、莲子心、丹参、车前子、甘草梢 | 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 小便浑浊如米泔,尿时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
其他治疗方法
- 针灸治疗:取穴中极、膀胱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脾虚气陷者用补法,加灸关元、气海;肾阴亏虚者用平补平泻,太溪、三阴交加灸;湿热下注者用泻法,委中、阴陵泉放血,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饮食调理:脾虚者宜食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健脾渗湿之品;肾虚者宜食黑芝麻、枸杞、桑葚等滋肾填精之品;湿热者宜食赤小豆、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之品,忌辛辣、油腻、饮酒。
注意事项
膏淋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防耗伤脾肾;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运;若小便浑浊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尿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排除西医“乳糜尿”“泌尿系感染”等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关问答FAQs
Q1:膏淋与尿浊如何鉴别?
A:膏淋与尿浊均以小便浑浊为主要表现,但鉴别点在于:①伴随症状:膏淋多伴有小便涩痛、灼热感,尿中可见脂膏样物质;尿浊一般无尿痛,小便浑浊但无涩痛感,尿中无脂膏样物质。②病机特点:膏淋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下注,属本虚标实;尿浊多因脾虚失摄、肾虚不固,以虚证为主,无明显湿热征象。③舌脉:膏淋湿热型舌苔黄腻,脉滑数;脾虚型舌淡苔白,脉弱;尿浊常见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Q2:膏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膏淋患者日常调护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饮食有节: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饮酒,多食健脾益肾、利湿之品,如山药、芡实、薏苡仁、赤小豆等,避免加重湿热或损伤脾肾。②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熬夜,节制房事,以固护肾气,防止病情反复。③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因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运,加重脂液下泄。④注意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尿路感染,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膏淋症状。⑤及时就医: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尿痛、发热、腰痛等,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配合中药或针灸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