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作为“中华药都”,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生产基地之一,其药材种植产业不仅承载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亳州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中药材种植在规模、品种、技术及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亳药”品牌效应。
种植规模与品种结构:道地药材为核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亳州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特别适合中药材生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占全国中药材总产量的近20%,涉及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其中道地药材种植占比达70%以上,形成了以“亳白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为代表的“亳药四宝”核心产区,以及白芷、桔梗、牡丹、丹参等优势品种集群。
为优化品种结构,亳州市依据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划分了不同种植功能区:南部涡阳县、蒙城县以耐旱的根茎类药材为主,如白芍、桔梗;北部利辛县、谯城区以花果类、全草类药材为特色,如菊花、薄荷;西部高新区、经开区则聚焦中药材林下种植和道地药材提纯复壮,形成了“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谯城区的十九里镇、五马镇等乡镇,连片白芍种植面积超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芍生产基地;涡阳县的西阳镇依托“亳菊”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干菊1.2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种植技术升级:从传统经验到科技赋能,推动标准化生产
长期以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从依赖传统经验向科技化、标准化转型,通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在品种选育、绿色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在品种改良方面,全市已培育出“皖芍1号”“亳菊绿宝”等20多个优良品种,较传统品种增产15%-20%,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0%以上;在种植技术上,推广“稻-药轮作”“林-药间作”等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实现中药材质量可追溯,截至2023年,全市建成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35个,有机认证基地12个,绿色认证基地58个,覆盖面积超40万亩。
亳州市还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部分核心产区建设“智慧药园”,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气象数据采集、智能灌溉系统等,实现种植全过程精准化管理,谯城区的“十河镇智慧药园”,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强度,结合AI病虫害诊断系统,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人工成本降低25%,药材品质达标率提升至98%以上。
产业链延伸:从“一产种植”到“三产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亳州市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推动产业链向加工、流通、文旅等环节延伸,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加工环节,全市拥有中药饮片企业1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家,年加工能力超80万吨,占全国中药饮片产量的25%以上,华佗国药、九方制药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万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中药材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等精深加工产品快速发展,2023年精深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占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的45%。
在流通环节,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占地约2平方公里,经营商户超1.6万家,年交易额超1200亿元,辐射全国30多个省份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建立了“线下实体市场+线上电商平台+现代物流”三位一体交易体系,亳药网”等电商平台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格局。
亳州市还依托中医药文化,发展中药材观光旅游、康养体验等新业态,在谯城区、涡阳县建设了“药旅融合”示范园,如华佗百草园、中药材种植观光园等,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了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政策支持与品牌建设:强化保障,提升“亳药”市场竞争力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亳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每年2亿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00-800元补贴;支持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仓储物流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仓储冷链设施面积超50万平方米;成立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制定“亳药”系列地方标准32项,推动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亳白芍”“亳菊”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超500亿元。
亳州市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广交会等展会,与俄罗斯、越南、韩国等国家建立长期贸易合作关系,2023年中药材出口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20%。
亳州市主要道地药材种植情况表
药材名称 | 种植面积(万亩) | 年产量(吨) | 主要特点/用途 |
---|---|---|---|
亳白芍 | 30 | 80,000 | 根茎类,含芍药苷≥1.5%,养血调经 |
亳菊 | 20 | 12,000 | 花类,含绿原酸≥0.3%,疏散风热 |
亳花粉 | 15 | 30,000 | 根类,含多糖≥20%,清热生津 |
亳桑皮 | 10 | 25,000 | 根皮类,含黄酮≥1.2%,泻肺平喘 |
白芷 | 25 | 60,000 | 根茎类,含欧前胡素≥0.8%,祛风止痛 |
亳州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凭借历史积淀、品种优势、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全球化和消费升级,亳州市将持续推动中药材种植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强化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中华药都”的地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亳州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亳州药材种植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A1:亳州药材种植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历史与品牌优势,作为“中华药都”,拥有1800多年药材种植历史,“亳药”品牌全国知名;二是自然条件优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三是品种资源优势,“亳药四宝”等道地药材品种纯正,产量占全国20%以上;四是科技支撑优势,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推广标准化、智慧化种植技术;五是产业链优势,从种植到加工、流通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辐射全球。
Q2:如何保障中药材种植的质量安全?
A2:亳州市通过“标准+监管+追溯”体系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一是制定严格标准,建立涵盖种植、加工、仓储等环节的“亳药”地方标准32项,推广GAP、有机认证种植;二是强化全程监管,成立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进行常态化抽检,不合格产品严禁入市;三是构建追溯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流程追溯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药材种植、加工、检测等信息;四是推广绿色种植,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确保药材道地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