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长开时采割,除去杂质与泥沙,晒干或阴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其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云:“茵陈,蒿类也,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二月生苗,布地如蒿,叶似青蒿而叶更细,上有白茸,初生时细软,香可爱。”茵陈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以河南伏牛山、山西太行山所产者质优,为中医临床常用利湿退黄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其核心功效为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兼能解毒疗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茵陈苦泄下降,寒能清热,专入肝胆,既可清利肝胆湿热,又能促进胆汁排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阳黄),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色泽鲜明、腹胀口苦、纳呆恶心等,单用即效,常配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若寒湿郁滞所致的黄疸(阴黄),症见黄色晦暗、畏寒肢冷、脘腹胀闷、大便溏薄,则需配附子、干姜等温阳化湿药(如茵陈四逆汤),茵陈还可用湿疮瘙痒、疥癣恶疮,内服外治均可,取其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之效。
化学成分
茵陈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已从中分离鉴定出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存在部位 |
---|---|---|
黄酮类 | 茵陈黄酮、茵陈色原酮、槲皮素、山奈酚 | 全草、嫩叶 |
香豆素类 | 东莨菪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滨蒿内酯 | 全草 |
有机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 | 全草 |
挥发油类 | 茵陈炔、茵陈烯、樟脑、龙脑 | 全草(秋季含量较高) |
其他 | 茵陈多糖、β-谷甾醇、多种微量元素(钾、钙、镁等) | 全草 |
东莨菪素、茵陈色原酮、绿原酸及挥发油成分被认为是其利胆、保肝、抗炎的主要活性物质,东莨菪素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促进胆汁中固体成分(如胆酸、胆红素)的排泄;茵陈色原酮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肝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茵陈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利胆作用:茵陈水煎剂及挥发油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松弛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同时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这一作用对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肝内胆汁淤积、胆结石)尤为重要,研究显示,茵陈提取物对正常大鼠及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大鼠均有利胆效果,且呈量效关系。
-
保肝作用:茵陈对多种肝损伤模型(如化学性、免疫性、酒精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丙二醛含量)、抗炎(抑制TNF-α、IL-6等炎症因子释放)、抗肝纤维化(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降低胶原蛋白沉积),茵陈黄酮类成分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肝细胞内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轻肝细胞损伤。
-
抗炎与免疫调节:茵陈水提物对急性炎症模型(如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其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也有抑制效果,外用可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茵陈多糖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降血脂与降血糖:茵陈提取物可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动物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oA还原酶)活性及促进胆固醇排泄有关,对于糖尿病,茵陈多糖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辅助降血糖,对糖尿病肾病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利尿与解热:茵陈水煎剂有温和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泄,有助于消除水肿;其挥发油成分具有解热作用,对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降温效果。
临床应用
茵陈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及皮肤科疾病,常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
-
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戊型)属湿热黄疸者,可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加减;慢性肝炎出现黄疸时,配伍赤芍、丹参、虎杖等活血化瘀药,改善肝内微循环,临床观察显示,茵陈蒿汤联合西药(如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ALT、AST、TBil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
胆汁淤积性疾病:如胆汁淤积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可配伍金钱草、郁金、黄芩,增强利胆排石作用,对于肝内胆汁淤积症(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茵陈配伍黄芩、白术等,可改善瘙痒症状,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
-
高脂血症: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可用茵陈配山楂、决明子、泽泻等,制成茵陈降脂汤,或服用茵陈提取物制剂,调节脂代谢紊乱。
-
皮肤科疾病:湿热蕴结所致的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可内服茵陈配伍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煎汤外洗或外用茵陈膏剂,清热燥湿止痒。
-
其他:近年来,茵陈还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配黄芪、大黄)、痤疮(配枇杷叶、桑白皮)、复发性口腔溃疡(配黄连、升麻)等,取得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茵陈内服常用量为6-15g,鲜品可用30-60g,煎汤时宜后下(因挥发油成分易挥发,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茵陈性微寒,苦寒伤胃,脾胃虚寒(症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者单用或过量使用可加重不适,需配伍健脾温胃药(如干姜、白术)同用。
-
阴黄黄疸忌单用:阴黄属寒湿内阻,非湿热所致,若单用茵陈苦寒清热,易损伤阳气,需配附子、肉桂等温阳药,如茵陈四逆汤。
-
孕妇慎用:茵陈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可引起子宫收缩,虽临床尚未见明确不良反应报道,但孕妇应慎用,尤其妊娠早期。
-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服用(每日超过30g)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建议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减量或停药。
相关问答FAQs
Q1:茵陈和青蒿都是菊科植物,功效有何区别?
A:茵陈与青蒿虽同属菊科,但功效差异显著,茵陈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主,专治黄疸(尤其是湿热黄疸)、湿疮瘙痒,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脾胃经,春季幼苗入药(绵茵陈)质优;青蒿则以“退虚热、截疟、解暑”为主,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骨蒸劳热,以及疟疾、暑热烦渴,苦寒,归肝胆经,秋季花前采割,含青蒿素(抗疟成分),简言之,茵陈“利湿退黄”,青蒿“退热截疟”,应用方向不同。
Q2:茵陈煮水喝能预防或治疗黄疸吗?
A:茵陈煮水对“湿热型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管炎所致的黄疸)有治疗作用,因其能促进胆汁分泌、消退黄疸;但对“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或“梗阻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肿瘤阻塞)效果有限,需针对病因治疗,预防方面,若本身肝功能正常、无湿热体质,无需长期服用茵陈;若长期熬夜、饮酒、存在脂肪肝等肝损伤风险者,可短期用茵陈配枸杞、决明子等代茶饮,辅助保肝,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出现黄疸症状(皮肤、巩膜发黄)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辨证用药,避免自行用茵陈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