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学名Canarium album,为橄榄科橄榄属常绿乔木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南方地区,因其果实形状似橄榄球而得名,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被誉为“天堂之果”,既是常见水果,亦是珍贵中药材,其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炮制方法有鲜用、干用、盐制等,不同炮制功效略有侧重。
橄榄味甘、酸,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化痰止咳、解鱼蟹毒之效,传统中医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痰稠、烦渴、鱼蟹中毒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本草汇言》亦言其“利胸膈,通咽喉,化痰涎,解酒毒”,足见其临床应用价值,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橄榄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不可分,主要含三萜类、黄酮类、酚类、多糖、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没食子酸、齐墩果酸等三萜类成分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作用;槲皮素、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增强免疫力;多糖成分则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黏膜修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橄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咽喉黏膜有保护作用,能缓解咽喉干燥、疼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橄榄的用法多样,内服、外用皆可,内服时,可单味使用,如鲜橄榄嚼食(每次3-5枚)或煎汤(15-30g),用于咽喉肿痛、烦渴;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如配伍金银花、薄荷、桔梗,名“橄榄利咽汤”,主治风热喉痹;配伍莱菔子、浙贝母,可加强化痰止咳之效,用于痰热咳嗽;解鱼蟹毒时,可配伍生姜、紫苏同煎,外用时,可将鲜橄榄捣烂外敷,治疗皮肤痈肿、疔疮;或用橄榄核磨汁涂患处,治冻疮、口疮,民间还有“咸橄榄煲瘦肉”的食疗方,取咸橄榄10枚、瘦肉100g,同煲汤饮服,适用于慢性咽炎、声音嘶哑,既能调理又能日常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橄榄虽药食同源,但并非人人适宜,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平而偏凉,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腹胀、腹泻;体质虚寒者若需使用,可配伍生姜、红枣等温中药物,橄榄不宜与鳗鱼同食,传统认为可能引发不适;服药期间(特别是磺胺类药物)应避免大量食用,以免影响药效,儿童及孕妇食用时需适量,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为更直观理解橄榄的性味归经与功效,现将其核心信息归纳如下:
项目 | |
---|---|
性味 | 甘、酸,平 |
归经 | 肺、胃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
主治病症 | 咽喉肿痛、咳嗽痰稠、烦渴、鱼蟹中毒、皮肤痈肿 |
常用配伍 | 金银花、薄荷(治咽喉肿痛);莱菔子、浙贝母(治痰热咳嗽);生姜、紫苏(解鱼蟹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嚼食,3-5枚,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与鳗鱼同食;服药期间遵医嘱 |
相关问答FAQs
问:橄榄可以天天吃吗?每天吃多少合适?
答:橄榄虽好,但不宜天天过量食用,其性平偏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尤其脾胃虚寒者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健康人群每天食用鲜橄榄以3-5枚为宜,或干品10-15g;若用于调理(如慢性咽炎),可连续食用1-2周,间隔1-2周后再服,食用后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师。
问:药用橄榄和超市卖的青橄榄(鲜橄榄)有什么区别?功效是否相同?
答:两者为同种植物(Canarium album),但药用橄榄多为成熟果实或加工品(如盐橄榄、蜜饯橄榄),而超市青橄榄多为未完全成熟的鲜品,功效上,鲜橄榄侧重生津止渴、清热利咽,适合日常保健或轻症咽喉不适;药用橄榄(尤其是盐制后)化痰止咳、解毒作用更强,更适合痰多、鱼蟹中毒等症,需注意,蜜饯橄榄因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及需控制糖分者不宜食用,药用时建议选择无添加的干品或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