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中药材,有何功效、作用及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的干燥地上部分,为临床常用清热解毒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因其具特殊败酱气而得名,其性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效,广泛应用于痈肿疔疮、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阻腹痛等多种病症,是治疗内痈外痈的要药之一。

败酱草 中药材

从植物形态看,白花败酱为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有臭酱气,茎密生白色倒生粗毛;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边缘具粗锯齿,叶缘有缘毛;聚伞花序集成伞房状花序,花冠白色,直径5-6mm,花期7-9月,黄花败酱形态相似,但茎上部毛较少,花冠黄色,直径约8mm,花期8-10月,两者均生于山坡草地、林缘、溪旁,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晒干切段入药。

败酱草性寒味辛,既可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尤善治肠痈、肺痈,治疗肠痈(阑尾炎)常配伍大黄、丹皮、桃仁,如《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加减;治肺痈(肺脓肿)多配鱼腥草、芦根、薏苡仁,以增强清肺排脓之功,其辛行苦泄,又能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治瘀血阻滞之胃脘痛、腹痛,可配伍五灵脂、蒲黄,增强化瘀定痛之效,败酱草清热解毒兼燥湿止痢,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可配黄连、木香、白头翁,如芍药汤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酱草含挥发油(主要为败酱烯、异败酱烯)、黄酮类(木犀草素、槲皮素等)、三萜类(齐墩果酸)、有机酸(绿原酸、咖啡酸)及多种氨基酸,其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抗炎作用显著,能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和水肿;尚有抗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保肝(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镇静(对中枢神经有轻度抑制作用)等作用,近年来,临床还将其用于治疗盆腔炎、附件炎、阑尾炎术后恢复、慢性前列腺炎等属热毒瘀阻者,疗效确切。

败酱草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证调整:内服煎汤,常用量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因其性寒易伤脾胃;不可过量久服,以免引起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孕妇慎用,其活血祛瘀之力可能影响胎元。

以下为败酱草的快速信息概览:

项目
植物来源 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痈肿疔疮、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阻腹痛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可过量久服
主要化学成分 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抗肿瘤、保肝、镇静

相关问答FAQs

Q1:败酱草和蒲公英都能清热解毒,两者在功效应用上有何区别?
A1:败酱草与蒲公英均具清热解毒之效,但侧重点不同,蒲公英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尤善治乳痈、疔疮、咽喉肿痛,兼能通乳、利尿,常用于乳腺炎、尿路感染;败酱草则长于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对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肿)内痈效果更佳,且能活血祛瘀,常用于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简单说,蒲公英“解毒散结”力强,败酱草“消痈祛瘀”效优,临床需根据病证选择。

Q2:败酱草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2:败酱草性寒,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若因治疗需要(如慢性盆腔炎、反复痈肿等)长期使用,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物(如黄芪、白术、干姜等)以制约其寒性,避免损伤脾胃,长期服用期间需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孕妇、体质虚寒者及儿童应避免长期使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西玉林药材收购现状如何?今年行情有何新变化?
« 上一篇 今天
贵州药材种子品种特性种植方法选购技巧保存要点有哪些?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