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热咳嗽是儿科常见外感咳嗽,多因风热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失宣、热灼津液为痰而发,临床以咳嗽不爽、痰黄黏稠、发热恶风、咽痛口渴等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基本大法,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注重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
病因病机
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后易从阳化热;加之肺脏娇嫩,卫外功能未固,风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清肃失司,热邪灼津炼液为痰,痰热互结,阻于气道,故见咳嗽痰黄;风热上扰咽喉,则咽痛红肿;热邪犯表,则发热、微恶风、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若夹食积,则见脘腹胀满、口臭、大便酸臭;夹湿则痰多黏稠、胸闷纳呆。
辨证分型与治疗(核心)
临床需根据咳嗽特点、伴随症状及舌脉辨证,分型论治:
(一)风热犯肺证(轻症)
主症:咳嗽不爽,痰黄白黏稠,不易咳出;发热重,恶风轻,头痛,鼻流黄涕,咽痛红肿,口渴欲饮。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芦根、甘草)。
加减:咽痛甚者加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壳化痰止咳;发热高者加黄芩、石膏清肺热。
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清热解毒,宣肺止咳)、桑菊感冒颗粒(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二)痰热壅肺证(重症)
主症:咳嗽剧烈,痰黄黏稠或痰中带血,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口唇干燥,烦躁不安,咽肿痛,便秘尿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气化痰汤加减(黄芩、瓜蒌仁、胆南星、半夏、陈皮、杏仁、茯苓、枳实、甘草)。
加减:喘息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便秘加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热。
中成药:急支糖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小儿咳喘灵颗粒(宣肺清热,止咳祛痰)。
(三)风热夹滞证(兼食积)
主症:咳嗽痰黄,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臭,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便秘,夜卧不安。
舌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合银翘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连翘、金银花、薄荷、甘草)。
加减:腹胀甚者加厚朴、枳壳行气消胀;呕吐加藿香、紫苏叶和胃止呕。
外治法辅助治疗
小儿服药困难,配合外治法可提高疗效,常用方法包括:
小儿推拿
- 操作:清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向指根直推300次)、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直推300次)、推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向下直推100次)、揉肺俞(第3胸椎旁开1.5寸,按揉50次)、揉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按揉50次)。
- 功效: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每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
- 药物:吴茱萸、大黄、胆南星各等份,研末,用醋或蜂蜜调成膏状。
- 穴位:肺俞、膏肓、膻中。
- 操作:将药膏敷于穴位,用无菌敷贴固定,每次2-4小时,每日1次,皮肤敏感者缩短时间。
-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证。
中药雾化吸入
- 药物: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桔梗各10g,煎取药液20ml,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利咽,适用于咽痛、咳嗽剧烈者。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腻、甜腻及生冷食物,以免助热生痰,推荐食疗方:
- 梨子川贝冰糖水:雪梨1个(去皮去核切块),川贝母3g,冰糖适量,隔水炖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痰黄黏稠、咽干者。
- 萝卜蜂蜜饮:白萝卜100g(榨汁),加蜂蜜20ml,温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咳嗽痰多、胸闷者。
- 荸荠百合雪梨饮:荸荠、百合、雪梨各30g,煮水代茶饮,适用于阴虚燥咳、痰少黏稠者。
相关问答FAQs
Q1:小儿风热咳嗽能吃水果吗?需要注意什么?
A:可以吃性凉的水果,如梨、西瓜、荸荠、猕猴桃等,有助清热生津、化痰止咳;但需避免荔枝、龙眼、芒果等温性水果,以免助热加重病情,水果需常温食用,避免生冷伤脾胃。
Q2:推拿治疗小儿风热咳嗽,多久能见效?如果没效果怎么办?
A:一般轻症推拿1-2次后咳嗽、发热症状可缓解,重症需3-5次,若推拿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需结合药物或进一步检查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