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其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是临床常用的凉血止血、祛瘀消肿药,因功效卓著而被誉为“止血要药”。
从植物形态看,小蓟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直立,有纵棱,被白色绒毛;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细密针刺状齿,叶背初具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枝端,总苞钟形,花管状,紫红色,瘦果椭圆形,冠毛羽状,这种独特的形态特征使其易于与同科植物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区分,后者植株更高大,叶片较宽厚,叶缘针刺更硬。
小蓟的性味归经决定了其核心功效,性凉能清热,味甘苦能泄降,归心、肝经,故善清血分之热,又兼能止血而不留瘀,为治血热出血证之要药,正如《本草拾遗》所言:“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等,绞取汁温服。”《名医别录》亦载:“养精保血,治痈肿疔疮。”
在化学成分方面,小蓟含黄酮类化合物(如刺槐素、芹菜素、蒙花苷)、甾体类(如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生物碱(如小蓟胺)、有机酸(如绿原酸、咖啡酸)、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绿原酸和咖啡酸为其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则具有抗炎、降压、降血脂等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小蓟的作用广泛且明确:①止血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收缩局部血管,同时其提取物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而止血;②降压作用: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且对肾性高血压有显著效果;③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④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⑤保肝作用:对抗化学性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再生;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临床应用中,小蓟主要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可单用鲜品捣汁服,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如治吐血、衄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同用;治尿血、血淋,常配伍蒲黄、滑石、木通;治崩漏,常与地榆、棕榈炭、艾叶炭同用,外用可治痈肿疮毒、外伤出血,鲜品捣敷或研末撒敷,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伍夏枯草、钩藤)、急性肾小球肾炎(配伍车前子、泽泻)、上消化道出血(配伍大黄、白及)等,小蓟还可作为野菜食用,其嫩叶焯水后凉拌或做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
小蓟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止血炒炭用,凉血解毒生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慎服;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孕妇慎用。
为更直观展示小蓟的临床配伍应用,特列表如下:
病症 | 配伍药材 | 功效协同 |
---|---|---|
血热吐血、衄血 | 白茅根、侧柏叶、栀子 | 清热凉血,止血泻火 |
尿血、血淋 | 蒲黄、滑石、木通、车前子 | 凉血止血,利通水道 |
崩漏下血 | 地榆、棕榈炭、艾叶炭、阿胶 | 固冲止血,养血调经 |
痈肿疮毒 |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
肝阳上亢高血压 | 夏枯草、钩藤、石决明、牛膝 | 平肝潜阳,降压止血 |
相关问答FAQs:
问:小蓟和大蓟都是止血药,两者有何区别?
答:小蓟与大蓟均能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但功效各有侧重,小蓟性凉且长于凉血止血,尤宜治尿血、血淋等下焦出血,兼能利尿通淋;大蓟性平偏温,偏于化瘀止血,消痈力强,尤宜治痈肿疮毒、肺痈咳吐脓血,小蓟兼能降压,大蓟则无此作用,植物形态上,小蓟植株较矮,叶缘针刺细密,头状花序较小;大蓟植株高大,叶缘针刺粗硬,头状花序较大。
问:小蓟可以长期服用吗?服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小蓟性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故一般不推荐长期服用,尤其脾胃虚寒者(如平素畏寒、大便溏薄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若需长期服用(如慢性出血性疾病),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党参、白术)以制约其寒性,孕妇禁用(因其有收缩子宫作用),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少量试服,观察有无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若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如抗凝药、降压药),需咨询医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