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火是中医治疗中针对“心火亢盛”证候的重要治法,心火亢盛多因情志不畅、过食辛辣、外感热邪等导致,临床常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舌尖红绛、脉数等症状,中草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安神等功效,可有效缓解心火亢诸症,以下详细介绍常用清心火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配伍应用,并汇总关键信息供参考。
常用清心火中草药详解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心泻火。
主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高热神昏;亦治湿热痞满、泻痢黄疸等,其“泻心火”之力较强,为清心火之要药,常配伍栀子、竹叶增强清心除烦之效,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用法用量:煎服,2-5g;研末吞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
注意:大苦大寒,过量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胃寒呕吐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莲子心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肾经。
功效: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
主治:心火扰神之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心肾不交之遗精、带下;血热吐血等,其清心之力较黄连缓和,且能滋肾阴,适合心火偏旺兼肾阴不足者,常配伍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如天王补心丹加减方。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泡茶饮。
注意:苦寒,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除烦。
主治:热病心烦、高热躁扰、失眠多梦;湿热黄疸、热淋涩痛;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其“泻三焦之火”且能除烦,心火亢盛常配伍豆豉(栀子豉汤)宣透郁热,或配伍黄连、黄芩增强泻火解毒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炒焦可缓和苦寒之性,减少伤胃。
淡竹叶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心火炽盛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热病烦渴;热淋涩痛、口疮等,其清心火的同时能利小便,使热邪从小便而出,常配伍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
注意:甘淡渗利,阴虚体弱者慎用。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主治:心阴不足、心火偏亢之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热病津伤、口干舌燥;肺燥干咳、阴虚劳嗽等,其清心火之力虽不如黄连、栀子,但能养阴以制火,适合心火偏旺兼阴血不足者,常配伍生地、玄参(如清营汤)养阴清心。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甘寒滋腻,脾胃虚寒、湿浊中阻、痰多气滞者慎用。
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主治:热病伤阴、心烦失眠、舌绛苔少;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瘰疬、痈肿疮毒,其“滋阴降火”之力较强,适合心火偏旺兼肾阴不足者,常配伍麦冬、丹参(如天王补心丹)养阴清心。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咸寒滑肠,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反藜芦。
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
主治:心血瘀阻、心火扰神之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热入营血、斑疹紫暗;疮疡肿毒等,其“养血安神”兼能活血,适合心火偏旺兼血瘀者,常配伍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如天王补心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酒炒可增强活血之力。
注意:反藜芦;活血,孕妇慎用。
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主治:心火炽盛之热病烦躁、疮疡肿毒、瘰疬;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其“清心火、散结”之力较强,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如五味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6-15g;连翘心(果仁)偏于清心火,用量1-3g。
注意: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心火炽盛之热毒血痢、疮痈肿毒;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其清热解毒力佳,偏于透散表热,心火亢盛常配伍连翘、黄连增强泻火解毒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加倍;或泡茶饮。
注意:甘寒,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灯心草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心降火,利尿通淋。
主治: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热淋涩痛、水肿等,其清心火同时能利小便,使热邪下泄,常配伍竹叶、栀子清心利尿,如导赤散加减方。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泡茶饮。
注意:甘淡渗利,孕妇慎用;虚寒者忌用。
百合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肺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主治:心肺阴虚、虚火扰神之心悸失眠、烦躁不安;阴虚燥咳、劳嗽咯血等,其清心火之力平和,兼能养阴润肺,适合心火偏旺兼肺阴不足者,常配伍知母、酸枣仁(如百合固金汤加减)养阴清心。
用法用量:煎服,6-12g;蜜炙可润肺止咳。
注意:甘寒,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
酸枣仁
性味归经: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主治:心肝血虚、虚火扰神之心悸失眠、多梦易惊;体虚多汗、自汗盗汗等,其“养心安神”之力较强,虽性平,但通过养心血以安心神,间接清心火,常配伍柏子仁、茯苓(如酸枣仁汤)养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炒用可增强养肝敛汗之力。
注意:有实邪郁火者慎用。
柏子仁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肾、大肠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主治:心阴不足、心火偏亢之心悸失眠、健忘;肠燥便秘等,其养心安神之力较酸枣仁缓和,兼能润肠,适合心火偏旺兼肠燥者,常配伍酸枣仁、丹参养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10-20g;打碎入药。
注意: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清心火中草药汇总表
草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功效 | 主治要点 | 常用配伍 | 用量(g) | 注意事项 |
---|---|---|---|---|---|---|---|
黄连 | 苦,寒 | 心、脾、胃、肝、胆、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高热神昏 | 栀子、竹叶、黄芩 | 2-5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莲子心 | 苦,寒 | 心、肾 | 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 心悸失眠、烦躁、遗精 | 麦冬、丹参、远志 | 1-3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栀子 | 苦,寒 | 心、肺、三焦 |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 心烦失眠、高热烦躁、湿热黄疸 | 豆豉、黄连、连翘 | 6-10 | 脾虚便溏者慎用 |
淡竹叶 | 甘、淡,寒 | 心、胃、小肠 |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 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热病烦渴 | 石膏、芦根、麦冬 | 6-15 | 阴虚体弱者慎用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 | 心、肺、胃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心悸失眠、烦躁、津伤口渴 | 生地、玄参、丹参 | 9-15 | 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者忌用 |
玄参 | 甘、苦、咸,寒 | 肺、胃、肾 |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 心烦失眠、舌绛苔少、咽喉肿痛 | 生地、丹参、麦冬 | 9-15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反藜芦 |
丹参 | 苦,微寒 | 心、肝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 心悸失眠、烦躁、血瘀胸痛 | 酸枣仁、柏子仁、茯苓 | 10-15 | 反藜芦;孕妇慎用 |
连翘 | 苦,微寒 | 心、小肠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热病烦躁、疮疡肿毒、瘰疬 | 金银花、黄连、蒲公英 | 6-15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金银花 | 甘,寒 | 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热毒血痢、疮痈肿毒、风热感冒 | 连翘、蒲公英、地丁 | 10-30 |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
灯心草 | 甘、淡,微寒 | 心、肺、小肠 | 清心降火,利尿通淋 | 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舌生疮 | 竹叶、栀子、车前草 | 1-3 | 孕妇慎用;虚寒者忌用 |
百合 | 甘,微寒 | 心、肺 |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 心悸失眠、烦躁、阴虚燥咳 | 知母、酸枣仁、地黄 | 6-12 | 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 |
酸枣仁 | 甘、酸,平 | 肝、胆、心 | 养心益肝,安神 | 心悸失眠、多梦易惊、体虚多汗 | 柏子仁、茯苓、知母 | 10-15 | 有实邪郁火者慎用 |
柏子仁 | 甘,平 | 心、肾、大肠 |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 心悸失眠、健忘、肠燥便秘 | 酸枣仁、丹参、当归 | 10-20 | 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
清心火中草药的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应用原则
- 辨虚实:心火分实火与虚火,实火(如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多清热泻火(黄连、栀子);虚火(如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盗汗)多滋阴降火(麦冬、玄参、百合)。
- 配伍伍:实火常配伍清心泻火药(如黄连+栀子+竹叶)或安神药(如黄连+酸枣仁);虚火常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玄参+生地)或交通心肾药(如莲子心+远志)。
- 顾护脾胃:苦寒药(黄连、栀子)易伤脾胃,需配伍健脾药(如茯苓、白术)或中病即止,避免久服。
注意事项
- 体质禁忌: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药(黄连、栀子);阴虚火旺者慎用温燥药(如丹参活血虽佳,但单用助火)。
- 用量控制:苦寒药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过量伤胃;轻清之品(如淡竹叶、灯心草)用量不宜过大,以免渗利伤阴。
- 煎服方法:矿石、贝壳类(如需配伍)需先煎;芳香类(如连翘)不宜久煎;部分药物(如莲子心)可泡茶饮,便于长期服用。
相关问答FAQs
Q1:清心火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清心火中草药多性寒凉(如黄连、栀子),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若需长期服用(如阴虚火旺体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或滋阴药物(如茯苓、麦冬),并定期调整用药方案,中病即止,避免过度苦寒伤正。
Q2:心火亢盛和肝火亢盛如何区分,用药有何不同?
A:心火亢盛与肝火亢盛虽均为“火证”,但症状和病位不同:
- 心火亢盛:病位在心,核心症状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尖红绛、小便短赤,常伴心悸、怔忡,用药以清心泻火为主(黄连、莲子心、栀子)。
- 肝火亢盛:病位在肝,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常伴胁肋胀痛、耳鸣,用药以清肝泻火为主(龙胆草、黄芩、夏枯草)。
二者病机不同,用药需“辨证论治”,不可混用,若心肝火炽(如心烦+急躁),可配伍清心肝之火药(如黄连+龙胆草),但需注意药物寒凉之性叠加,顾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