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拘急是指筋脉拘挛、四肢屈伸不利、僵硬不舒的表现,中医属“痉证”“筋病”“痹证”范畴,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导致筋脉失养、气血不畅、筋脉拘急,其治疗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为基本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干预,疗效显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四肢拘急的病位在筋,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主筋,藏血以濡筋;脾主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肝血赖肾精充养,病因可概括为:
- 外感邪气: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或外感热邪,灼伤阴津,筋脉失养,致拘挛。
- 内伤杂病: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肝藏血,血濡筋”);脾肾阳虚,寒凝筋脉;痰瘀互结,阻滞经络;肝风内动,筋脉拘急(如热病伤津、肝阳化风)。
- 劳损久病:久坐久立、过度劳累,致筋脉劳损;或久病气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
辨证论治
临床需结合症状、舌脉辨证分型,针对性治疗,常见证型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针灸穴位 |
---|---|---|---|---|
风寒湿痹证 | 四肢拘急,遇寒加重,得温则缓,关节冷痛,舌淡苔白,脉弦紧 |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薏苡仁汤、蠲痹汤 | 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温针灸) |
肝血亏虚证 | 四肢拘急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 | 养血柔筋 | 四物汤加味(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鸡血藤) | 血海、三阴交、肝俞、肾俞、太冲(补法) |
肝风内动证 | 四肢拘急抽搐,伴震颤、头晕目眩,面红口苦,舌红苔少,脉弦数 | 平肝息风 |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 | 百会、风池、太冲、合谷、阳陵泉(泻法) |
湿热浸淫证 | 四肢困重拘急,肌肤灼热,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 二妙散加味(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忍冬藤) | 曲池、阴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泻法) |
脾肾阳虚证 | 四肢拘急畏寒,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温补脾肾,散寒通络 | 右归丸加味(熟地、山药、山茱萸、附子、肉桂) | 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补法+艾灸) |
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原则,如上肢拘急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拘急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风寒湿证可配合艾灸温经散寒;肝风内动证用泻法平肝息风。
- 推拿手法:以“舒筋通络”为核心,常用手法包括:
- 拿捏法:拿捏肩部、上肢、下肢肌肉,缓解肌肉紧张;
- 揉按法:按揉阳陵泉(筋会)、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调和气血;
- 点穴法:点按合谷、太冲(“开四关”),疏通筋脉;
- 被动活动:轻柔、缓慢地活动关节,改善屈伸功能。
- 中药外治:
- 熏洗法:风寒湿证用艾叶、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各30g,煎汤熏洗患肢;湿热证用苍术、黄柏、牛膝、忍冬藤各30g,清热利湿。
- 热奄包:用吴茱萸、桂枝、干姜等药物装入布袋,加热后外敷患处,适用于寒证。
调护与预防
- 生活调摄:避免久坐久站、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尤其避免寒湿侵袭;适当锻炼(如太极、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增强筋脉弹性。
- 饮食调理:肝血亏虚者多食红枣、枸杞、黑芝麻、猪肝等养血食物;脾肾阳虚者宜食羊肉、生姜、山药等温补之品;湿热证者忌辛辣油腻,多食薏米、赤小豆、冬瓜等清热利湿食物。
- 情志调畅:肝主筋,怒伤肝,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化火生风。
相关问答FAQs
Q1:四肢拘急是否与西医的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相关?中医治疗有何优势?
A:四肢拘急可见于西医的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神经根型)、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疾病,中医治疗优势在于:①整体调节,不仅缓解症状,更注重改善气血、调和脏腑(如肝血亏虚者养血,脾肾阳虚者温补);②多靶点干预,通过内服药物、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改善筋脉失养和气血阻滞的根本问题;③副作用小,尤其适用于长期服药或西药效果不佳者,可减少西药依赖(如帕金森病患者配合针灸可减轻“剂末现象”)。
Q2:日常出现四肢拘急,如何通过简单自我调理缓解?
A:可通过以下方法缓解:①热敷: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拘急部位,每次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②拉伸:缓慢拉伸四肢肌肉,如勾脚尖、伸懒腰、手指交叉上举,改善筋挛;③穴位按摩:按揉合谷(虎口)、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间)、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每日2-3次;④饮食:肝血不足者喝红枣枸杞茶,寒湿者生姜红糖水,湿热者薏米水,辅助调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肌肉萎缩、麻木无力,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