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风,又名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的祛风药,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片入药,其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之称,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论述,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印证了其临床价值,以下从传统功效、应用、配伍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旁风(防风)的功效多样,核心在于“祛风”,同时兼具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止泻等作用,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为更清晰展示其功效特点,可通过下表概括其主要功效分类、具体应用及经典配伍:
功效分类 | 具体应用 | 经典配伍 |
---|---|---|
祛风解表 |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风热感冒(配伍清热药)、风寒湿痹(肢体酸痛) | 防风配荆芥、羌活(风寒感冒,如荆防败毒散);防风配薄荷、金银花(风热感冒) |
胜湿止痛 | 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重着酸楚)、腰膝酸痛、肩臂麻木 | 防风配羌活、独活、威灵仙(增强祛风胜湿通络,如独活寄生汤) |
止痉 | 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小儿惊风(抽搐)、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 | 防风配天麻、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如玉真散) |
止痒 | 风疹、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各种风邪所致皮肤瘙痒) | 防风配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燥湿止痒) |
止泻 | 肝脾不和、腹痛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胸胁痞闷) | 防风配白术、白芍、陈皮(痛泻要方,疏肝健脾祛湿) |
祛风解表:治风之通用,寒热皆宜
旁风辛温发散,能祛风邪而发散表邪,其性甘缓不峻,发汗力较缓和,故对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配伍使用,若风寒感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常与荆芥、羌活、柴胡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荆防败毒散,以增强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之效;若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口渴,则需配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药,如银翘散中佐以防风,取其“祛风散热而不伤阴”之效,旁风还能治疗表虚自汗,常与黄芪、白术配伍,如玉屏风散,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效,适用于体虚易感、自汗不止者。
胜湿止痛:通痹止痛,除湿通络
旁风能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尤其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其性温,能温化寒湿,通利关节,常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等祛风除湿药同用,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以防风配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治疗风寒湿痹、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属风寒湿证者,旁风为常用之品,可缓解关节肿胀、疼痛、重着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旁风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为其胜湿止痛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止痉:祛风通络,缓解痉挛
旁风祛风通络,可缓解筋脉拘急,是治疗风邪引起的痉挛抽搐的要药,如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常与天麻、全蝎、僵蚕、南星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机微义》中的玉真散,以祛风止痉、解痉定搐;治疗小儿惊风,症见高热抽搐、目睛上视,可配钩藤、蝉蜕、牛黄等,以平肝息风、止痉定惊;对于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旁风可配白附子、白僵蚕等,祛风通络,改善面部肌肉痉挛。
止痒:祛风燥湿,缓解皮肤瘙痒
旁风能祛除肌肤之风邪,无论内风、外风所致的皮肤瘙痒均有良效,如风疹、湿疹、荨麻疹等,症见皮肤瘙痒、起疹、反复发作,常与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配伍,内服或外洗,以祛风止痒、燥湿解毒,对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干燥、瘙痒,也可与当归、生地、何首乌等养血药同用,标本兼治,既祛风又养血,防止瘙痒反复。
止泻:升清阳,舒脾土,调和肝脾
旁风还具有止泻作用,其机理在于能升发清阳、舒展脾土,适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腹痛泄泻,即“痛泻”,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胸胁痞闷、饮食减少,常用防风配白术、白芍、陈皮,即《景岳全书》中的痛泻要方,防风在此发挥“疏肝风、舒脾气”的作用,与白术健脾益气、白芍柔肝缓急、陈皮理气燥湿相配,共奏调和肝脾、祛湿止泻之效,是治疗肝脾不和泄泻的经典方剂。
配伍与应用
旁风在方剂中应用灵活,需根据不同证型配伍:治表虚自汗,配黄芪、白术(玉屏风散);治头痛、偏头痛,配川芎、白芷、羌活(川芎茶调散);治风疹瘙痒、皮肤过敏,配荆芥、防己、徐长卿;治风湿痹痛,配威灵仙、桑枝、木瓜,现代临床还常将旁风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注意事项
旁风性偏温燥,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以免耗伤阴液,加重虚热症状;其发汗力较缓,但过量服用仍可能引起轻微出汗、口干等不适,一般用量为3-10g,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辨证论治,避免与风热燥热药同用,以免助热伤阴。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旁风(防风)和荆芥都有祛风解表的功效,两者在临床应用上如何区别?
解答:旁风与荆芥虽同为祛风解表药,但性味归经、功效侧重及临床应用有所不同,从性味看,旁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力强,兼具胜湿、止痉、止痒、止泻之效;荆芥辛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发表力较缓,长于透疹、止痒,炒炭则能止血,应用上,旁风更适用于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破伤风、肝脾不和泄泻等,尤其以“祛风”见长,有“风药之润剂”之称;荆芥则多用于感冒初起(无论风寒风热)、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产后血晕等,其“透散”作用较强,且炒炭后用于便血、崩漏等出血症,旁风止痉、止泻功效独特,为荆芥所不及;而荆芥透疹、止血(炒炭)则为旁风所不擅长。
问题2:为什么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宜服用旁风(防风)?
解答:旁风性偏温燥,其功效以祛风为主,温通经络、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病证,阴虚火旺者多因阴液亏损、虚火内生,常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此时若服用性温燥的旁风,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助长虚火,导致阴虚症状加重,如潮热更甚、盗汗增多、口干舌燥等,甚至可能扰动肝阳,引发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阴虚火旺者应慎用旁风,若确有风寒表证需祛风解表,也应配伍滋阴药(如生地、麦冬、玄参等)以制约其温燥之性,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