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蓝实”,后世医籍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言其“解毒,辟疫、杀虫”,现代临床中,板蓝根以其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温病发热、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症,尤其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应用广泛,是多种中成药(如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的核心原料。
板蓝基原与植物形态
板蓝基原植物为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两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圆柱形,直径0.5-3cm,长15-20cm,表面灰黄色,有横长皮孔及纵皱纹,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茎直立,高40-120cm,上部多分枝,植株被粉霜,基生叶莲座状,长圆状椭圆形,长5-15cm,宽2-5cm,顶端钝尖,基部渐狭,全缘,有柄;茎生叶箭形,半抱茎,顶端钝尖,基部垂耳箭形,总状花序复组成圆锥花序,花黄色,花瓣倒卵形,长2-3mm,爪长为瓣片的1/2,短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有翅,紫色或黄褐色,种子1粒,椭圆形,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部分地区以爵床科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Bremek.)的根及根茎作“南板蓝根”使用,二者基原、性状及功效侧重略有差异,需注意区分。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板蓝根性寒,味苦,归心、肺、胃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具体应用如下:
- 温病发热、发斑:用于外感风热或瘟疫热毒所致的高热、头痛、发斑(如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常与金银花、连翘、黄芩配伍,如清瘟败毒饮。
- 咽喉肿痛:治疗风热上攻或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常与玄参、麦冬、牛蒡子同用,如玄麦甘桔汤加减;若治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可单用或配伍蒲公英、射干。
- 痄腮、烂喉丹痧:用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及烂喉丹痧(猩红热),内服外敷均可,如《医宗金鉴》普济消毒饮,配伍黄芩、黄连、牛蒡子等。
- 丹毒、痈肿疮毒:治疗热毒炽盛所致的皮肤红肿热痛(丹毒)、疖肿、乳腺炎等,可内服外敷,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 病毒性感染:现代研究表明,板蓝根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手足口病、带状疱疹等,如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药均以其为主要原料。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 生物碱类:如靛蓝、靛玉红,是板蓝根抗病毒、抗肿瘤的核心成分,其中靛玉红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靛蓝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 有机酸类:如苯甲酸、水杨酸,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可缓解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 多糖类:如板蓝根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其他成分:含β-谷甾醇、腺苷、氨基酸、微量元素(铁、锌、钙等),其中腺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微量元素可参与机体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主要药理作用:
- 抗病毒: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有抑制增殖作用,可抑制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
- 抗炎:降低炎症模型大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介质(如PGE2、TNF-α)释放;
- 免疫调节: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既能增强免疫低下机体的免疫力,也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
- 解热:对内毒素或酵母菌所致发热模型有显著解热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 保肝: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4所致)有保护作用,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
市场供需与价格走势
板蓝根作为大宗常用中药材,其市场供需受气候、种植面积、疫情需求、政策调控等多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近年来,受疫情反复及中医药防治方案推广,板蓝根需求量持续高位,2020-2022年疫情期间,价格从25元/kg飙升至60元/kg,随后随着产能恢复及需求趋稳,价格逐步回落至30-40元/kg区间。
近五年板蓝根市场价格走势表
年份 | 平均价格(元/kg) | 主要影响因素 |
---|---|---|
2019年 | 28-32 | 产量稳定,需求平稳 |
2020年 | 55-60 | 新冠疫情爆发,预防及治疗需求激增 |
2021年 | 45-50 | 种植面积扩大,库存增加,价格小幅回落 |
2022年 | 35-40 | 疫情需求常态化,产能进一步释放 |
2023年 | 30-35 | 供大于求,库存充足,价格回归平稳 |
主产区集中在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苏南通、河南禹州等地,其中河北安国因气候适宜、种植技术成熟,为板蓝根道地产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种植技术与采收加工
(一)种植技术
- 选地整地:宜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壤土,忌连作,前茬收获后深翻20-30cm,结合整地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亩、复合肥30kg/亩),耙细整平,作宽1.2-1.5m的畦。
- 播种:分春播和夏播,春播于4月中下旬,夏播于6月上旬,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20-25cm,开浅沟2-3cm深,将种子与细沙混匀后撒入,覆土1-2cm,稍镇压;撒播则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覆土后盖草保湿,每亩用种量1.5-2kg,温度15-20℃时,7-10天出苗。
- 田间管理:
- 间苗定苗:苗高5-10cm时按株距10-15cm间苗,苗高15cm时定苗,每亩留苗1.5-2万株;
- 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时除草,封行前中耕2-3次,松土保墒;
- 水肥管理:苗期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定苗后追施氮肥(尿素10-15kg/亩),促进茎叶生长;8月追施磷钾肥(过磷酸钙20kg/亩、硫酸钾10kg/亩),促进根部生长;
-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为霜霉病(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白锈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主要虫害为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菜青虫(用BT乳剂500倍液喷雾)。
(二)采收加工
板蓝根种植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枯萎时)采收,选择晴天,深挖40-50cm,挖取全根,避免伤根,采挖后除去泥土、茎叶,趁鲜切去芦头,晒至半干时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含水量≤13%),即可入药,以条粗壮、体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亩干品产量一般为300-400kg。
真伪鉴别与质量评价
市场上板蓝根伪品较多,常见以欧南菘蓝(Isatis tinctoria L.)、马蓝根(非正品南板蓝根)或根用萝卜冒充,需通过性状鉴别区分:
正品板蓝根与伪品性状对比表
项目 | 正品板蓝根(菘蓝根) | 常见伪品(欧南菘蓝根) | 常见伪品(萝卜根) |
---|---|---|---|
形状 | 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 | 圆柱形,多扭曲,少分枝 | 圆锥形或纺锤形,无分枝 |
表面 | 灰黄色或棕黄色,有横长皮孔及纵皱纹 | 灰棕色,横长皮孔不明显,有细纵皱纹 | 土黄色或灰黄色,有明显的环状横纹 |
断面 | 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放射纹明显 | 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黄色,放射纹不显著 | 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无放射纹 |
气味 | 气微,味微甜后苦 | 气微,味微苦 | 气微,味甜 |
质量评价以《中国药典》标准为依据,检测指标包括:
- 性状:符合上述正品特征;
- 水分:不得过13.0%(烘干法);
- 总灰分:不得过8.0%;
-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
- 含量测定:含靛蓝(C₁₆H₁₀N₂O₂)不得过0.050%,含靛玉红(C₁₆H₁₀N₂O₂)不得过0.020%(高效液相色谱法)。
炮制方法与使用注意
(一)炮制方法
板蓝根以生用为主,也可蜜炙,生品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2-3mm),干燥,即得“板蓝根片”;蜜炙则取板蓝根片,用炼蜜(每100kg板蓝根片用炼蜜12.5kg)拌匀,稍闷,炒至不粘手为度,放凉,即得“蜜板蓝根”,其润肺止咳作用增强,适用于肺热燥咳。
(二)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体质虚弱、易腹泻者不宜长期服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不宜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同用,以免助热伤阴。
- 用药剂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但需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
- 不良反应: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或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严重过敏者(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板蓝根可以长期用来预防感冒吗?
A1:不建议长期服用,板蓝根性寒苦,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泻等不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板蓝根适用于风热感冒或热毒蕴结证,对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无效,若需预防感冒,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辨证用药,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等方式增强免疫力,而非盲目依赖板蓝根。
Q2: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2:板蓝根与南板蓝基原不同,性状、功效及适用范围有差异:
- 基原: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的根;南板蓝根为爵床科马蓝的根及根茎。
- 性状:板蓝根根圆柱形,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南板蓝根根茎结节状,根细长,断面皮部灰蓝色、木部灰绿色,中央有髓。
- 功效侧重:板蓝根偏于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温病发热等;南板蓝根偏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更适用于热毒血痢、疮疡肿毒。
选择时需根据病情:若治感冒、咽喉炎,选板蓝根;若治痢疾、疮痈,选南板蓝根,使用前建议咨询医师或药师,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