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疮痈毒有哪些辨证分型及对应方剂与护理措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疮痈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证,指体表肌肤感染毒邪,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溃烂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蜂窝织炎等,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热毒壅聚而成,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排脓为基本原则,需结合病情轻重、阶段(初期、成脓期、溃后期)辨证施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常取得较好疗效。

疮痈毒中医治疗方法

疮痈毒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中,疮痈毒的病因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主要为风热、火毒之邪侵袭,或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肌肤,阻遏经络,致局部气血凝滞;内伤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醇酒炙煿,致湿热内生,热毒壅盛,或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毒邪乘虚而入,病机核心为“热毒壅滞、气血瘀阻”,若热毒炽盛,则腐肉成脓;若正气不足,则溃后难愈,迁延日久,根据病程可分为初期(热毒蕴结,气血瘀滞)、成脓期(热毒炽盛,肉腐成脓)、溃后期(脓毒外泄,正气耗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治法各有侧重。

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内治法根据疮痈毒的不同阶段及证型,采用消、托、补三大治则,结合辨证选方用药。

  1. 初期(热毒蕴结证)
    症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界限清晰,肿块坚硬,根脚收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若风热偏盛,加牛蒡子、薄荷疏风清热;湿热明显,加黄柏、薏苡仁清热利湿。

  2. 成脓期(火毒炽盛证)
    症状: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可伴壮热、烦躁、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外出。
    代表方剂:透脓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脓;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解毒消肿,若脓成不溃,可外用九一丹、提脓散促其溃破;若毒邪内陷,见神昏谵语,需加服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3. 溃后期(正虚毒滞证/气血两虚证)
    症状:脓液清稀,疮面腐肉未脱,新肉生长缓慢,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托里生肌。
    代表方剂:托里消毒散合八珍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活血;黄芪托里生肌;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阴虚明显,加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疮面久不收口,可外用生肌散、红油膏促进愈合。

    疮痈毒中医治疗方法

(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疮痈毒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及方法,直达病所,清热解毒、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1. 初期(未成脓)
    以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为主,可选用药物外敷、熏洗等。

    • 外敷法:用如意金黄散、玉露散、芙蓉膏调敷患处,每日1-2次;或用新鲜蒲公英、马齿苋、野菊花捣烂外敷,清热解毒作用显著。
    • 熏洗法:用苦参汤、黄柏溶液煎水,待温后熏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型疮痈。
  2. 成脓期(脓成已溃或未溃)
    以提脓祛腐、排脓引流为主,需及时处理脓液,防止毒邪内陷。

    • 切开引流:对脓肿较大、波动感明显者,应循经直切口,低位引流,切口大小以脓液通畅排出为度,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 药线引流:用提脓散、八二丹药线插入疮口,引流脓液,每日换药1次,直至脓尽腐脱。
    • 腐蚀平胬:对疮面腐肉坚硬、脓栓未脱者,可用白降丹、三仙丹少量点涂,腐蚀腐肉,注意保护正常组织。
  3. 溃后期(脓尽腐脱)
    以生肌收口、促进愈合为主,需清洁疮面,减少刺激。

    • 生肌收口:用生肌散、珍珠散撒于疮面,外用生肌膏、白玉膏纱布覆盖,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若疮面较大,可采用“蚕食疗法”逐渐清除坏死组织,配合生肌药物。
    • 清洁换药: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疮面,去除脓液及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

表:疮痈毒常用外治方法一览表
| 方法名称 | 适应证 | 操作要点 | 注意事项 |
|----------------|-------------------------|--------------------------------------------------------------------------|------------------------------------------|
| 如意金黄散外敷 | 初期红肿热痛,未成脓 | 将药散用茶水或蜂蜜调糊,均匀敷于患处,范围大于肿势,每日1-2次 | 皮肤过敏者停用,避免入口眼 |
| 切开引流 | 脓成波动感明显,伴全身症状 | 常规消毒局麻,循经直切口,低位切开,钝性分离排出脓液,填引流条 | 避免在关节、面部长轴切口,防止瘢痕挛缩 |
| 提脓药线引流 | 溃后脓液未尽,腐肉未脱 | 将药线蘸取提脓散,插入疮口底部,每日换药1次,脓尽停用 | 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损伤新生肉芽 |
| 生肌膏外用 | 溃后期脓尽腐脱,新肉生长 | 生肌膏涂于纱布,覆盖疮面,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 保持疮面清洁,避免过度挤压 |

疮痈毒中医治疗方法

(三)其他疗法

  1. 针灸治疗:适用于疮痈毒初期及成脓期,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原则,取穴:合谷、曲池、委中、血海、阿是穴(局部围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若热毒炽盛,加十宣放血,泄热解毒。
  2. 艾灸疗法:适用于阴疽(疮色黯淡、不红不热、漫肿无头)或溃后期气血亏虚者,取足三里、关元、阿是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温阳散寒、托里生肌。
  3. 食疗调护:饮食宜清淡,多食绿豆、苦瓜、冬瓜、马齿苋等清热解毒之品;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发物(如鱼、虾、羊肉等);溃后期可食山药、红枣、鸡汤等益气养血之品,促进康复。

注意事项

  1. 早期干预:疮痈毒初期应及时治疗,避免热毒炽盛内陷,引发“走黄”(毒邪入血,出现高热、神昏等危重症)。
  2. 辨病与辨证结合:对疮痈毒范围较大、伴有全身症状者,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如血常规、细菌培养),必要时配合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3. 调护得当:保持疮面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挤压;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疮痈毒初期自行外敷抗生素药膏可以吗?
解答:疮痈毒初期中医辨证为热毒蕴结,外敷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可能暂时抑制局部细菌,但无法解决气血瘀滞、经络阻塞的核心病机,且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性,建议初期以中医外治为主,如外敷如意金黄散、蒲公英捣烂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若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避免延误病情。

问题2:疮痈毒溃后期为什么会出现疮面不愈合的情况?
解答:疮痈毒溃后期疮面不愈合多与正气亏虚、气血不足有关,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则新肉难以生长;或余毒未清,疮面湿热蕴结,腐肉不脱,也会影响愈合,此时需内服益气养血、托里生肌中药(如托里消毒散),配合外用生肌散、生肌膏,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摄入,促进疮面修复,若合并糖尿病、贫血等基础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促进愈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材白背树的具体功效与应用价值有哪些?
« 上一篇 08-30
山东沙地药材有哪些独特品种与种植优势?
下一篇 » 08-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