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指肾脏阳气不足,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其病因多与先天不足、年老体衰、房劳过度、久病伤肾或外感寒邪等有关,中医治疗肾阳虚以“温补肾阳”为基本原则,根据具体证候特点,常结合经典方剂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辅以药物加减、针灸及食疗等方法,现将具体处方及治疗方案详述如下。
肾阳虚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要点
肾阳为“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能温煦五脏六腑、推动气血运行、促进水液代谢,当肾阳亏虚,一方面不能温煦机体,出现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另一方面不能气化水液,导致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或水肿;肾主生殖,肾阳虚可致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宫冷不孕,临床辨证需结合全身症状,如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以及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核心表现,与肾阴虚(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相鉴别。
中医治疗肾阳虚的经典方剂与处方
肾阳虚的治疗需遵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原则,常用方剂包括肾气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并根据兼夹证进行药物加减,以下按常见证型分述具体处方:
(一)基础方剂:温补肾阳,调理阴阳
-
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 组成:干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炮附子3g。
-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体畏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等。
- 配伍特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基础,加桂枝、附子温补肾阳,体现“阴中求阳”的理论,即“少火生气”,而非纯用大热之品。
- 加减: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甚者,可加肉桂6g、鹿角胶10g(烊化)以温补肾阳;兼脾虚泄泻者,加炒白术15g、干姜6g以温中健脾。
-
右归丸
- 组成: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烊化),杜仲12g,当归9g,肉桂6g,制附子6g。
-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或小便自遗。
- 配伍特点:纯补无泻,以熟地、山茱萸、枸杞滋补肾阴,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菟丝子、杜仲补益肝肾,当归养血活血,适用于肾阳虚兼精血亏虚之重症。
(二)分证论治:针对兼夹证的处方
-
脾肾阳虚证
- 症状:除肾阳虚表现外,兼见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完谷不化,面色㿠白,神疲乏力。
- 处方: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 组成:制附子6g(先煎),干姜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桂枝6g。
- 功效: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 加减:若泄泻日久,加炒薏苡仁20g、诃子9g以健脾涩肠;若水肿明显,加泽泻15g、车前子15g(包煎)以利水消肿。
-
心肾阳虚证
- 症状:畏寒肢冷,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唇甲青紫,下肢水肿,舌淡紫苔白,脉沉细欲绝。
- 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 组成:桂枝12g,炙甘草6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制附子6g(先煎),人参9g(另煎),丹参15g。
- 功效:温补心肾,安神定悸。
- 加减:若水肿甚者,加茯苓15g、白术12g以健脾利水;若瘀血明显,加川芎9g、红花6g以活血化瘀。
-
肾阳虚水泛证
- 症状:肢体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腰以下为甚,脘腹胀满,纳差,畏寒,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 处方:真武汤加减。
- 组成:制附子9g(先煎),白术12g,茯苓15g,白芍9g,生姜9g。
- 功效:温阳利水。
- 加减:若气虚明显,加黄芪20g、党参15g以益气利水;若喘咳痰多,加半夏9g、细辛3g、五味子6g以温肺化饮。
(三)常用温补肾阳药物及配伍
药物 | 性味归经 | 功效 | 常用用量 | 配伍注意 |
---|---|---|---|---|
附子 | 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 3-9g(先煎) | 生品有毒,需久煎;阴虚阳亢者禁用 |
肉桂 |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3-6g(后下) | 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孕妇慎用 |
淫羊藿 | 辛、甘,温;归肾、肝经 | 温肾壮阳,强筋骨 | 9-15g | 阴火亢盛者不宜 |
鹿角胶 | 甘、咸,温;归肾、肝经 | 温肾助阳,益精养血 | 6-12g(烊化) | 阴虚火旺、实热证者禁用 |
杜仲 | 甘,温;归肾、肝经 | 补肝肾,强筋骨 | 10-15g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非药物疗法辅助治疗
- 针灸:选取关元、命门、肾俞、志室、足三里、太溪等穴位,针刺用补法,可配合艾灸(隔姜灸或温针灸),以温补肾阳,关元、命门为督脉穴位,是“元气之根”“生命之门”;肾俞、志室补肾气;足三里健脾益气以资生化之源;太溪滋补肾阴以“阴中求阳”。
- 食疗:选用温补肾阳的食材,如羊肉(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核桃炒韭菜)、核桃、板栗、虾肉、生姜等,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西瓜、苦瓜、冷饮)。
- 起居调摄:注意保暖,尤其腰腹部、足部;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节制房事,以保肾精。
相关问答FAQs
Q1:肾阳虚和肾阴虚有什么区别?如何自我判断?
A:肾阳虚与肾阴虚均为肾脏亏虚,但病机、症状截然不同,肾阳虚的核心是“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精神萎靡、夜尿清长、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常见于中老年人、久病体虚者;肾阴虚的核心是“热象”,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多因熬夜、热病伤阴或过食辛辣所致,自我判断可结合寒热表现:肾阳虚“畏寒”,肾阴虚“怕热”;肾阳虚“小便清长”,肾阴虚“小便短黄”;肾阳虚“舌淡胖”,肾阴虚“舌红干”,若无法区分,需结合专业中医辨证。
Q2:服用温补肾阳中药时需要注意什么?
A:服用温补肾阳中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准确,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肾阴虚、湿热内蕴(舌苔黄腻、口苦)者误用温阳药会加重病情;②控制药量,附子、肉桂等大热之品过量易致“上火”,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③煎煮方法,附子等有毒药物需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④饮食禁忌,服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药效;⑤疗程观察,肾阳虚多为慢性疾病,需坚持治疗1-3个月,同时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不适(如心悸、失眠),及时复诊调整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