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临床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症,由于半夏的炮制品较多,且易与伪品混淆,掌握其药材图片特征对鉴别和应用至关重要。
半夏的药材性状与图片特征
正品半夏的药材图片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可通过形状、表面、质地、断面及气味等细节进行识别。
原药材性状(生半夏)
生半夏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1.5cm,有的较小或稍大,表面类白色至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俗称“脐眼”),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部钝圆,较光滑,质地坚实,断面洁白或浅黄色,富粉性(折断时可见粉尘飞扬),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毒,口尝需谨慎)。
图片要点:整体呈类球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顶端有明显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断面白色、粉性强,放大可见细腻颗粒感。
常见炮制品性状及图片特征
生半夏有毒,临床多使用炮制品,不同炮制方法性状差异显著,图片特征如下:
炮制方法 | 辅料与工艺 | 性状特征 | 图片要点 |
---|---|---|---|
清半夏 | 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 | 呈椭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淡白色至浅黄色,光滑,半透明状(矾霜附着),对光可见亮星点;质脆,断面角质样 | 图片中可见类白色、半透明表面,无麻点状根痕,断面较光滑,无粉性 |
姜半夏 | 生姜、白矾共煮,至透心 | 形如半夏,表面黄棕色或棕黄色,颗粒感增强(姜汁染色);质坚硬,断面淡黄棕色,角质化;气香特异,味辛辣、微有麻舌感 | 图片特征为黄棕色,表面粗糙,可见姜汁浸染的深色斑块,断面角质样,有姜香气 |
法半夏 | 白矾、甘草、石灰水泡制至内无白心 | 类圆球形或破碎颗粒,表面黄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坚硬,断面角质化,气微,味淡、微甘 | 图片中颜色较深(黄棕色至棕黄色),表面光滑无粉性,断面致密,无麻点 |
半夏与伪品的图片鉴别
市场上常见半夏伪品如水半夏(天南星科鞭檐犁头尖的块茎)、掌叶半夏(半夏的近似种),可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水半夏
性状:呈圆锥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1.5cm,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凸起的叶痕,周围无麻点状根痕,下端渐尖或歪斜,质坚实,断面白色,实心(无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但不刺喉。
图片区别:水半夏呈锥形或卵圆形,无“脐眼”和麻点状根痕,断面实心、无粉性,与正品半夏的圆球形、粉性断面差异显著。
掌叶半夏
性状:类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2-3cm(较正品大),表面棕黄色,顶端有较大的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根痕(麻点粗大),断面白色,粉性,但味苦。
图片区别:个体较大,表面棕黄色,根痕呈瘤状突起,味苦,与正品半夏的浅黄色表面、细密麻点及辛辣味不同。
半夏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 功效主治:
- 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满闷,常配陈皮、茯苓(如二陈汤);
- 降逆止呕:用于各种呕吐,尤其胃寒呕吐、妊娠呕吐,配生姜(如小半夏汤);
- 消痞散结:用于痰热互结之胸脘痞闷、梅核气(配厚朴、紫苏),或痈肿痰核(外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半夏为什么需要炮制?生半夏有毒吗?
答:生半夏含有毒成分草酸钙针晶(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挥发油,内服可导致口舌麻木、咽喉肿痛、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故必须炮制后入药,炮制目的包括:降低毒性(如白矾可破坏针晶结构)、缓和药性(姜半夏增强降逆止呕)、消除副作用(法半夏味转甘淡),临床应用的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均为炮制品,需遵医嘱使用,不可生用。
问题2:如何从图片上快速区分半夏和水半夏?
答:可通过3个关键图片特征区分:①形状:半夏呈圆球形,水半夏呈锥形或卵圆形;②表面特征:半夏顶端有凹陷的“脐眼”和麻点状根痕,水半夏顶端有凸起的叶痕、无麻点;③断面:半夏断面洁白、富粉性(可见粉尘),水半夏断面实心、无粉性,若图片中可见明显的茎痕凹陷和细密麻点,且断面呈粉性,可判断为正品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