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多与产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有关,中医认为,产妇分娩时耗气伤血,导致“多虚多瘀”,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胞脉失养,不荣则痛,临床需辨证论治,以调理气血为核心,兼顾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等法。
中医辨证论治
产后腹痛常见气血亏虚、瘀血阻滞、寒凝血瘀三型,治疗需根据证型选择不同治法与方药:
气血亏虚证
病因病机:产时失血过多,气血骤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主要症状: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恶露量少、色淡红,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缓急止痛。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
常用药物加减:加黄芪增强益气之力,阿胶、艾叶养血暖宫,饴糖缓急止痛,若兼见腰膝酸软,可加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瘀血阻滞证
病因病机: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内停,胞脉阻滞,不通则痛。
主要症状: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痛。
代表方:生化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
常用药物加减:加益母草、元胡增强化瘀止痛,五灵脂、蒲黄祛瘀止血,若兼气滞,可加香附、乌药理气行滞。
寒凝血瘀证
病因病机: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侵袭,与血相搏,瘀血内阻,寒性凝滞收引,故痛。
主要症状: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恶露量少、色暗红有块,面色苍白,肢冷畏寒,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常用药物加减:加艾叶、吴茱萸增强散寒暖宫,炮姜温经止血,若兼寒湿,可加苍术、茯苓健脾渗湿。
中医外治法
对于口服中药不便或症状较轻者,可配合外治法,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气血运行:
治法 | 操作方法 | 适应证 |
---|---|---|
艾灸 | 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穴,每穴悬灸15-20分钟,每日1次,以局部温热为度 | 气血亏虚、寒凝血瘀证 |
中药热熨 | 当归、川芎、艾叶各30g,炒热后装入布袋,热熨小腹,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 瘀血阻滞、寒凝血瘀证 |
穴位贴敷 | 用肉桂、吴茱萸、当归等研末,用黄酒调糊,贴于关元、神阙穴,每日更换1次 | 寒凝血瘀证 |
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养:宜食温补易消化之品,如山药粥、红枣桂圆汤、生化汤(需医师指导),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 生活起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活动(如产后瑜伽),促进恶露排出。
- 情绪调节:产后易抑郁,不良情绪可影响气血运行,需保持心情舒畅,家人多关心陪伴。
相关问答FAQs
Q1:产后腹痛轻微,可以不吃中药,自己调理吗?
A:轻微产后腹痛可能是生理性宫缩(尤其经产妇),若恶露量色正常、无其他不适,可通过热敷小腹、喝红糖姜水、休息观察;若疼痛持续加重、恶露异常(如量少色暗、有块)或伴头晕乏力,需及时就医,中医辨证后用药,避免延误病情。
Q2:产后腹痛期间可以哺乳吗?中药会影响哺乳吗?
A:多数产后腹痛中药方剂哺乳期可用,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安全药物,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过强(如三棱、莪术)、大辛大热(如附子)或毒性药物,一般建议服药后30分钟哺乳,减少药物进入乳汁的量;若服药后婴儿出现不适(如腹泻、哭闹),需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