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陈是中医药中常用的利湿退黄药,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而成,因采收时幼苗幼嫩且需阴干保存,故名“阴陈”,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利胆、止痒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皮肤湿疹等症,是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以下从来源、性状鉴别、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采收加工、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并结合图片特征说明其鉴别要点。
来源与植物形态
阴陈的植物基源主要为滨蒿和茵陈蒿,两者形态相似,区别在于叶片分裂程度及腺毛特征,滨蒿又名“猪毛蒿”,茎常带紫红色,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较宽,叶背有白色绒毛及腺点;茵陈蒿又名“绵茵陈”,茎绿色,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裂片细如丝,叶面绿色,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两者春季幼苗均可作阴陈入药,采收时以幼苗期质量最佳,此时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显著。
性状鉴别(结合图片特征)
阴陈的药材性状可通过图片直观识别,优质阴陈的图片特征如下:
- 外形:幼苗多卷曲成团,或呈散乱状,全体灰绿色或黄绿色,茎细小,圆柱形,直径0.1-0.2cm,表面有纵向细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
- 叶片:叶片展平后呈一至二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1-2cm,宽约0.5mm,灰绿色,叶缘反卷,叶背可见白色绒毛(茵陈蒿)或稀疏腺点(滨蒿)。
- 花与果序:偶见未开放的头状花序,集成圆锥状,直径1-2mm,黄褐色;瘦果小,长圆形,黄棕色,有光泽。
- 气味:气清香,味微苦。
若图片中药材呈黄褐色、茎粗硬、叶少或脱落,可能为秋季采收的老枝(茵陈蒿),质量较次;若发黑、霉变或有杂质,则为储存不当,不可入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的首选药,适用于阳黄(身目黄、色鲜明、小便黄赤)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阴黄(身目黄、晦暗、畏寒)配附子、干姜(如茵陈四逆汤)。
- 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泄,用于胆囊炎、胆结石辅助治疗。
- 止痒:清热燥湿,用于湿疮瘙痒、皮肤湿疹,配苦参、地肤子煎汤外洗。
采收加工
阴陈的采收时间对质量至关重要,需在春季幼苗高6-10cm时(2-4月,清明前后)割取地上部分,过早则幼苗幼小,有效成分不足;过晚则茎叶木质化,药效降低,采收后除去杂质,置阴凉通风处阴干,忌暴晒,否则易发黑、有效成分(如茵陈色原酮、绿原酸)破坏,阴干后即可入药,或切段备用。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因性微寒,易致腹泻。
- 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
- 储存时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变色,若发霉或气味变淡,需弃用。
不同采收时期阴陈性状对比表
项目 | 春季幼苗(阴陈) | 秋季老枝(茵陈蒿) |
---|---|---|
采收时间 | 2-4月(幼苗期) | 8-9月(开花结果期) |
植物形态 | 茎细软,叶多灰绿色 | 茎木质化,黄褐色 |
药材性状 | 茎叶完整,灰绿色,气清香 | 茎粗硬,叶少或脱落,气淡 |
质量特征 | 有效成分高,药效佳 | 有效成分低,药效弱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阴陈和茵陈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何区别?
解答:阴陈是茵陈的别称之一,两者基源相同(均为滨蒿或茵陈蒿),但“阴陈”特指春季幼苗阴干加工的药材,而“茵陈”为统称,可能包括秋季采收的老枝,区别在于:阴陈(春季幼苗)茎叶幼嫩、灰绿色、气清香,功效偏于清热利湿退黄;秋季老枝茵陈蒿茎粗硬、黄褐色、气淡,药效较弱,多作兽药或外用,临床入药以春季阴陈为佳。
问题2:如何通过图片区分优质的阴陈和劣质阴陈?
解答:优质阴陈的图片特征为:①整体灰绿色或黄绿色,茎细小有纵纹,叶片呈羽状分裂、灰绿色且叶背有绒毛;②偶见未开放的头状花序,黄褐色;③气清香,无杂质、霉变,劣质阴陈图片特征为:①黄褐色或发黑,茎粗硬,叶少或脱落;②有霉斑、杂质或虫蛀;③气味淡或有霉味,选购时需结合图片中的颜色、形态、气味综合判断,避免购买劣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