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材入门,是了解中医药文化的起点,也是运用中医药知识调理身体的基础,中药源于自然,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核心理论围绕“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药材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对于初学者,掌握中药的基本分类、常见药材特性及应用原则,是入门的关键。
中药的基本分类
中药的分类方式多样,常见的按药用部位、功效或自然属性划分,其中按功效分类更贴近临床应用,便于初学者理解,以下为两种主要分类及示例:
(一)按药用部位分类
药用部位 | 特点 | 常见药材 |
---|---|---|
根及根茎 | 植物地下部分,富含有效成分 | 人参、黄芪、黄连、当归 |
茎木 | 植物的茎、木质部 | 鸡血藤、沉香、川木通 |
叶 | 植物的叶片 | 枇杷叶、桑叶、艾叶 |
花 | 植物的花或花蕾 | 金银花、菊花、红花 |
果实及种子 | 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 枸杞子、山楂、决明子 |
全草 | 植物的地上全草 | 蒲公英、鱼腥草、薄荷 |
动物及矿物 | 动物器官、分泌物或矿物 | 羚羊角、牡蛎、朱砂 |
(二)按功效分类
功效类别 | 作用特点 | 常见药材 |
---|---|---|
解表药 | 发汗解表,解除表证 | 生姜(辛温解表)、薄荷(辛凉解表) |
清热药 | 清热泻火,治疗热证 | 金银花(清热解毒)、石膏(清热泻火) |
补益药 | 补益气血阴阳,增强体质 | 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枸杞子(滋阴) |
活血化瘀药 | 活血通络,消除瘀血 | 川芎、丹参、红花 |
化湿药 | 燥湿健脾,化解湿浊 | 藿香、苍术、厚朴 |
常见入门级中药详解
初学者可先掌握以下“药食同源”或临床常用的药材,了解其性味、功效及应用,逐步建立对中药的认知。
药材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使用注意 |
---|---|---|---|---|---|
人参 |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 煎服3-9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 | 实热证、高血压患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黄芪 |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煎服9-30g |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者禁用 |
当归 | 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煎服6-12g | 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慎用 |
枸杞子 | 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果实 | 甘,平;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煎服6-12g;或泡水、嚼服 | 脾胃虚弱、便溏者不宜过量 |
金银花 |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 煎服6-15g;或泡茶饮 | 脾胃虚寒及气疮脓清者忌用 |
生姜 |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 辛,温;归肺、脾、胃经 |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煎服3-9g;或捣汁服 | 阴虚内热、痔疮患者忌用 |
中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论治,因人制宜
中药使用需根据个人体质、病情辨证,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风寒感冒(怕冷、流清涕)宜用生姜、葱白等辛温解表;风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宜用金银花、薄荷等辛凉清热,需考虑年龄、性别、体质差异,如儿童用量为成人1/3-1/2,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丹参)。
(二)配伍禁忌,安全第一
中药配伍有“七情”之说,相恶”“相反”需避免,最著名的配伍禁忌是“十八反”和“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部分药材存在毒性(如附子、朱砂),需严格炮制并控制剂量,避免长期服用。
(三)煎煮方法,影响药效
煎煮是中药应用的重要环节,一般步骤为:①清洗药材(避免过度搓洗,以免水溶性成分流失);②冷水浸泡30-60分钟(使药材充分吸水);③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一般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④特殊药材需特殊处理,如矿物药(如石膏)需先煎20分钟,芳香药(如薄荷)需后下,易糊化药(如车前子)需包煎。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是不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随便吃?
A:中药并非“绝对安全”,长期或不当服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过量服用人参可能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如血压升高、失眠);长期服用黄芪可能引起腹胀、食欲不振,中药的使用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与疗程,避免盲目“进补”。
Q2:普通人如何简单辨别中药质量的好坏?
A:可通过“看、闻、尝”初步判断:①看外观:优质药材色泽自然,无霉变、虫蛀,如枸杞子应色红粒满,发黑或潮湿可能受潮;当归应根头粗壮、身挺、支根少。②闻气味:正品有浓郁药香,如黄芪有豆腥味,薄荷有清凉香气;若有酸味、霉味或异味,可能变质。③尝味道(少量):入口应有药材特有的味道,如黄连味苦,甘草味甜;若味道过淡或异常,可能掺假,建议选择正规药店或医院购买,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