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筋骨”为人体运动系统的核心,筋(肌腱、韧带、筋膜)主司关节屈伸,骨(骨骼)为支撑身体的框架,二者依赖肝血濡养、肾精充盈,共同维持肢体活动,筋骨疾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加之外力损伤、劳损过度,或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气血瘀滞、筋脉失养,表现为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中医治疗筋骨疾病强调“辨证论治”,以内服方剂调理脏腑、气血,以外用方剂直达病所、舒筋活络,辅以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形成“整体-局部”协同的治疗体系。
内服方剂:调理脏腑,固本培元
内服方剂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理论,针对不同证型组方,旨在改善筋骨失养的病理基础,同时兼顾瘀血、风寒等实邪。
(一)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主症:筋骨酸痛日久,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弱。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 组成:独活9g,桑寄生18g,杜仲12g,牛膝9g,细辛3g,秦艽9g,茯苓12g,肉桂心2g,防风9g,川芎6g,人参6g,甘草3g,当归12g,芍药9g,干地黄15g。
- 功效: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 主治: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 加减:偏肾阳虚者加附子、肉苁蓉;偏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茱萸;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熟地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骨碎补15g,续断12g,杜仲12g。
- 功效:滋补肾阴,强筋健骨。
- 主治:肾阴亏虚之足跟痛、腰脊酸软、骨蒸潮热,适用于骨质疏松、慢性筋骨劳损属肾阴虚者。
(二)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症:筋骨损伤或扭伤后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活动受限,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川芎6g,赤芍12g,生地15g,秦艽9g,羌活9g,没药6g,五灵脂9g,香附9g,牛膝9g,地龙9g,甘草3g。
-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络除痹。
-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络之关节肿痛、活动不利,或陈旧性损伤久治不愈。
- 加减:肿甚者加薏苡仁、防己;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三)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症:筋骨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稍减,或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代表方剂:蠲痹汤(《医学心悟》)
- 组成:羌活6g,独活6g,桂心3g,秦艽9g,当归6g,川芎3g,炙甘草3g,海风藤9g,桑枝15g,乳香6g,木香6g。
-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
- 主治:风寒湿邪侵袭之肩颈痛、腰腿痛、关节痛,属风寒湿痹者。
- 加减: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寒胜者加附子、干姜;湿胜者加苍术、薏苡仁。
代表方剂:乌头汤(《金匮要略》)
- 组成:麻黄9g,芍药9g,黄芪9g,川乌6g(先煎),甘草9g,蜂蜜15g。
-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 主治:寒湿痹阻之关节剧痛、不可屈伸,适用于寒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属寒湿者。
外用方剂:直达病所,消肿止痛
外用方剂通过熏洗、敷贴、膏药等形式,使药物直接渗透至筋骨病变部位,发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散寒除湿的作用,起效迅速,副作用小。
(一)熏洗方:温通经络,缓解僵硬
代表方剂:海桐皮汤(《医宗金鉴》)
- 组成: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9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3g,甘草3g,防风3g,白芷3g。
- 用法:以上药物煎水,先熏后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 主治:跌打损伤、筋络挛缩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肌肉酸痛,适用于慢性筋骨劳损。
代表方剂:骨科外洗一方(《中医伤科学》)
- 组成:宽筋藤30g,忍冬藤30g,刘寄奴15g,独活15g,防风15g,大黄15g,荆芥15g。
- 用法:煎水熏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 主治:骨折后期关节僵硬、筋络拘挛,或软组织损伤后期瘀肿未消。
(二)敷贴与膏药:消肿定痛,续筋接骨
代表方剂:三色敷药(《中医伤科学》)
- 组成:黄荆子(炒黑)8份,紫荆皮(炒黑)8份,全当归2份,木瓜2份,丹参2份,羌活2份,赤芍2份,白芷2份,片姜黄2份,独活2份,甘草节1.5份,怀牛膝2.5份,川续断2.5份,杜仲2.5份,防风2份,马钱子2份。
- 用法:共研细末,用蜜糖或饴糖调成糊状,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 主治:跌打损伤、局部瘀肿疼痛、筋伤骨折早期,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效。
代表方剂:狗皮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羌活、独活、青风藤、威灵仙、苍术、防己、麻黄、高良姜、小茴香、肉桂、当归、赤芍、木瓜、苏木、大黄、油松节、乳香、没药、续断、赤石脂、樟脑、冰片等。
- 用法:加热软化后贴于患处,1-2周更换1次。
- 主治:风寒湿邪侵袭之腰背疼痛、筋骨酸痛、关节不利,适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
综合疗法:内外同治,协同增效
中医治疗筋骨疾病强调“内外合治、针药并用”,在内服、外用方剂基础上,配合针灸(如取阿是穴、肾俞、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行针或温针灸)、推拿(如滚法、揉法、点按穴位以放松肌肉、通络止痛)、导引(如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五禽戏“熊运”等,通过肢体活动调节气血、强筋壮骨),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筋骨疾病证型复杂,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用药,不可自行套用方剂,尤其是乌头、附子等有毒药物,需先煎久煎,避免中毒。
- 外用方剂需注意皮肤反应:敷贴或熏洗后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外用方。
- 分期治疗,标本兼顾:急性期(损伤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合三色敷药;缓解期(恢复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合骨科外洗一方。
- 配合饮食与调护:肝肾亏虚者宜多食枸杞、黑芝麻、核桃等补肾益精之品;风寒湿痹者忌生冷、辛辣,可适当饮用生姜粥、桂枝汤以温通经络;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相关问答FAQs
Q1:筋骨疼痛如何区分内服方剂的证型?
A:筋骨疼痛的证型需结合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及舌脉综合判断:若疼痛日久、遇劳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多为肝肾亏虚,可用独活寄生汤或六味地黄丸加减;若疼痛部位固定、刺痛拒按,夜间加重,舌紫暗有瘀斑,属气滞血瘀,可选桃红四物汤合身痛逐瘀汤;若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缓解,关节僵硬、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为风寒湿痹,可用蠲痹汤或乌头汤,建议由中医师四诊合参后辨证用药。
Q2:外用熏洗方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外用熏洗方需注意:① 药液温度适宜,一般40-50℃,避免烫伤皮肤(尤其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减退者);② 熏洗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③ 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避免熏洗,以防头晕;④ 妊娠期妇女禁用含麝香、红花等活血化瘀成分的熏洗方;⑤ 熏洗后及时擦干皮肤,避免受凉,若熏洗后局部出现红肿、水疱等,应暂停使用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