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中草药是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各类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资源,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外伤出血、内脏出血、妇科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多种病症中均具有显著疗效,根据中医理论,止血药可分为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四大类,每类药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代表性药材,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止血中草药的名称、图片特征及功效,帮助读者直观识别并合理应用这些天然止血良药。
凉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性多寒凉,善于清泄血分热邪,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常见代表药材如下:
地榆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暗棕色至红棕色,有横向皮孔及纵皱纹,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基生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2对,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边缘具粗锯齿,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茎生叶较小,托叶叶状,穗状花序顶生,小花暗紫色或紫红色,钟形花冠。
药用部位:干燥根。
性味归经:微寒,苦、酸,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常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及烫伤、湿疹等。
槐花
图片特征: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9-15枚,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白色,圆锥花序顶生,花蝶形,初开时白色或淡黄色,后渐变黄褐色,萼钟状,5齿裂。
药用部位:干燥花蕾(槐米)或花。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适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高血压等。
白茅根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白色,匍匐横走,节明显,节上生鳞片,味甜,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钝头,圆锥花序圆柱状,分枝细密,小穗披针形,基部密生银白色丝状柔毛,花两性,花颖矩圆状披针形,花鳞片顶端稍钝。
药用部位: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寒,甘,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生津止渴,常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水肿、黄疸等。
化瘀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出血,如跌打损伤、产后瘀阻、外伤出血等,出血特点是色紫暗、有血块,代表药材如下:
三七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根呈类圆锥形或纺锤形,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瘤状突起及横向皮孔,断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木部菊花心明显,掌状复叶,小叶3-7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花瓣5。
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三七粉”为炮制品)。
性味归经:温,甘、微苦,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跌打损伤、胸痹心痛、瘀血肿痛等,被誉为“金不换”。
蒲黄
图片特征: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或东方香蒲的干燥花粉,为黄色至黄棕色粉末,体轻,手捻有滑感,易附着手指,气微,味淡,香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叶扁平,线形,肉穗花序圆柱状,雄花序在上,雌花序在下,褐色,匙形苞片。
药用部位:干燥花粉(炒炭后为“蒲黄炭”)。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心、脾经。
功效:化瘀止血,利尿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以及血淋、石淋、小便不利等。
茜草
图片特征:多年生攀援草本,根茎结节状,丛生根呈红褐色或棕红色,断面红褐色,皮部脱落处呈红黄色,叶4片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叶面粗糙,叶背脉上被毛,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小,黄白色或淡黄色,花冠辐状。
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寒,苦,归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通经止痛,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收敛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性多平或微寒,能收敛止血,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尤宜虚寒性出血或外伤出血,代表药材如下:
仙鹤草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被毛,根茎横走,褐色,须根多数,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椭圆状卵形,边缘有细锯齿,托叶锥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黄色或淡黄色,花瓣5,倒卵形。
药用部位: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平,苦、涩,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杀虫,补虚,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以及久泻久痢、脱力劳伤、疟疾等。
白及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块茎数个相连,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表面灰白色,有环节,须根多数,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色或黄白色,花瓣狭倒卵形。
药用部位: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微寒,苦、甘、涩,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等,尤宜肺胃出血及外伤出血。
棕榈炭
图片特征: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干燥叶柄及叶鞘,煅炭后呈黑色或黑褐色,表面有光泽,断面焦黑色,易碎,味苦涩,棕榈为常绿乔木,叶圆扇形,掌状分裂,叶柄坚硬,两侧有锐刺,叶鞘纤维质。
药用部位:干燥叶柄及叶的炭化物。
性味归经:平,苦、涩,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尤宜崩漏下血。
温经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性多温热,善于温经散寒,固摄血液,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吐血、便血等,出血特点是色暗淡、质清稀,代表药材如下:
艾叶
图片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有棱,被白色软毛,叶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表面绿色,背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半球形,小花红褐色,筒状花冠。
药用部位:干燥叶(炒炭后为“艾叶炭”)。
性味归经:温,苦、辛、微甘,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用于虚寒性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妊娠腹痛,以及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
炮姜
图片特征:为干姜的炮制品,呈不规则块状,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内部棕黄色,气香,味辛辣,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分枝,有指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环节明显。
药用部位:干姜的炮制品。
性味归经:热,苦、辛,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散寒,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以及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
灶心土
图片特征: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心黄土,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断面粗糙,有焦土气,味淡。
性味归经:温,辛,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用于虚寒性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
常见止血中草药一览表
名称 | 类别 | 药用部位 | 图片特征要点 | 性味归经 | 功效 |
---|---|---|---|---|---|
地榆 | 凉血止血 | 干燥根 | 根暗棕色,羽状复叶小叶有锯齿,穗状花序暗紫色 | 微寒,苦、酸,肝、大肠经 |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
槐花 | 凉血止血 | 干燥花蕾/花 | 羽状复叶,蝶形花白色/淡黄,圆锥花序 | 微寒,苦,肝、大肠经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
白茅根 | 凉血止血 | 干燥根茎 | 根茎白色节明显味甜,叶线形,花序有银白色毛 | 寒,甘,肺、胃、膀胱经 |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
三七 | 化瘀止血 | 干燥根及根茎 | 根有瘤状突起,掌状复叶,花黄绿色 | 温,甘、微苦,肝、胃经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蒲黄 | 化瘀止血 | 干燥花粉 | 黄色粉末体轻滑感,香蒲叶线形,肉穗花序圆柱状 | 平,甘,肝、心、脾经 | 化瘀止血,利尿通淋 |
茜草 | 化瘀止血 | 干燥根及根茎 | 根红褐色有结节,叶4片轮生,花小黄白色 | 寒,苦,肝经 | 化瘀止血,通经止痛 |
仙鹤草 | 收敛止血 | 干燥地上部分 | 全株有毛,根茎横走,奇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黄花 | 平,苦、涩,心、肝经 | 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
白及 | 收敛止血 | 干燥块茎 | 块茎灰白色有环节,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淡紫色 | 微寒,苦、甘、涩,肺、胃、肝经 |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
棕榈炭 | 收敛止血 | 叶柄及叶炭化物 | 煅炭后黑色有光泽,棕榈叶圆扇形分裂,叶柄有刺 | 平,苦、涩,肺、肝、大肠经 | 收敛止血 |
艾叶 | 温经止血 | 干燥叶 | 茎有棱被白毛,叶羽状深裂背面灰白,头状花序红褐 | 温,苦、辛、微甘,肝、脾、肾经 |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
炮姜 | 温经止血 | 根茎炮制品 | 不规则块状棕褐,内部棕黄,气香辛辣 | 热,苦、辛,脾、胃、肾经 | 温经止血,温中散寒 |
灶心土 | 温经止血 | 久经熏烧的灶心土 | 不规则块状红褐/灰褐,断面粗糙有焦土气 | 温,辛,脾、胃经 |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止血中草药可以自己随意使用吗?
解答:不建议随意使用,止血中草药需根据出血性质(如血热、血瘀、虚寒等)辨证选用,例如血热出血宜用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虚寒出血宜用温经止血的艾叶、炮姜;外伤瘀血出血宜用化瘀止血的三七、茜草,错误使用可能加重病情,如血热者误用温经药可能导致出血加剧,部分药物有禁忌,如白及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蒲黄有滑肠作用,便溏者慎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确保安全有效。
问题2:不同类型的出血如何选择止血中草药?
解答:中医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机将出血分为不同类型,需对应选择止血药:①血热妄行:表现为出血色鲜红、量多、质稠,常伴口干、舌红苔黄,如咯血、衄血,可选地榆、槐花、白茅根等凉血止血;②瘀血阻滞:出血色紫暗、有血块,伴刺痛、舌有瘀斑,如跌打损伤出血、产后瘀阻,可选三七、蒲黄、茜草等化瘀止血;③气虚不摄:出血色淡红、淋漓不止,伴乏力、气短,如崩漏、月经过多,可选仙鹤草、白及等收敛止血,配伍补气药;④虚寒出血:出血色暗淡、质清稀,伴畏寒、肢冷,如吐血、便血,可选艾叶、炮姜、灶心土等温经止血,选择时需结合全身症状,必要时配伍其他药物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