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多从宣肺、降肺、润肺、补肺等角度入手,中草药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备受青睐,以下详细介绍5种常用的治疗咳嗽的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被誉为“国老”,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诸药、祛痰止咳的良药,其核心功效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在咳嗽治疗中,甘草既能通过补脾益肺改善肺气亏虚,又能清热解毒缓解肺热壅滞,其含有的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成分,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分泌痰液,稀释黏痰,并通过抑制咳嗽反射中枢起到镇咳作用。
临床应用中,甘草常与其他止咳药配伍增强疗效,如治疗风寒咳嗽的“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甘草可调和麻黄辛温发散之性,防止耗伤肺气;治疗肺热咳嗽的“麻杏石甘汤”,甘草能协同麻黄、杏仁宣肺泄热,并缓解石膏的寒凉之性;对于阴虚燥咳,则常与沙参、麦冬等配伍,如“沙参麦冬汤”,甘草能益气养阴,调和药性,单用甘草煎剂或配伍桔梗(如“甘桔汤”)可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尤其对喉源性咳嗽效果显著。
使用时需注意,甘草虽有补益之功,但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水肿、高血压,甚至血钾降低,故高血压、肾病患者慎用,每日用量一般控制在3-10g,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蜜炙甘草则长于补脾益气、止咳润肺。
桔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味苦、辛,性平,归肺经,被誉为“舟楫之剂”,其特点是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无论外感、内伤所致咳嗽,只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痰阻气道,皆可应用,桔梗含有的桔梗皂苷是祛痰止咳的有效成分,能刺激咽喉及支气管黏膜,反射性增加痰液分泌,同时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其还具有一定的抗炎、镇咳作用,对缓解咽喉干痒、刺激性咳嗽效果尤佳。
临床中,桔梗配伍伍不同药物可应对多种咳嗽类型:配伍紫苏叶、杏仁(如“杏苏散”)治疗风寒咳嗽,能增强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配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治疗风热咳嗽,可协同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对于肺热壅盛、痰黄黏稠者,常与黄芩、瓜蒌同用(如“清气化痰丸”),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属肺阴亏虚、干咳少痰,则与沙参、麦冬、川贝母配伍(如“沙参麦冬汤”),既能养阴润肺,又能宣畅肺气,防止滋腻碍滞。
桔梗性升散,用量过大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故用量一般控制在3-10g,胃溃疡、呕吐患者慎用;桔梗有“载药上行”之功,常作为引经药,引导其他药物作用于肺经,增强止咳效果。
川贝母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味甘、苦,性微寒,归肺、心经,是治疗阴虚燥咳的要药,尤以“润肺止咳、化痰散结”见长,川贝母分为“松贝”“青贝”“炉贝”三种,其中松贝质优,止咳润肺效果最佳,其有效成分贝母碱、去氢贝母碱等,能通过抑制咳嗽中枢、降低痰液黏度、减轻支气管黏膜炎症等多种途径止咳,且性偏寒凉,不易温燥伤阴,特别适合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痰中带血丝的阴虚燥咳。
临床应用中,川贝母常根据咳嗽类型配伍:对于肺热燥咳,如秋季干燥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常与沙参、麦冬、玉竹同用(如“沙参麦冬汤”),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若属肺阴虚劳咳,症见咳嗽日久、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则与知母、玄参、百合配伍(如“百合固金汤”),增强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力;对于小儿百日咳,可用川贝母与枇杷叶、梨皮同煎,或制成“川贝枇杷膏”,缓解痉挛性咳嗽。
使用时需注意,川贝母反乌头(附子、川乌、草乌等),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寒凉,脾胃虚寒、寒痰湿痰咳嗽(症见痰白清稀、怕冷、舌苔白腻)者慎用,以免加重寒湿;用量一般为3-10g,打碎后煎煮有效成分更易溶出。
枇杷叶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双重功效,既能清泄肺热以止咳,又能降泄胃气以止呕,尤其适用于肺热咳嗽兼胃热呕吐者,枇杷叶含有的枇杷杷苷、挥发油、苦杏仁苷等成分,能显著抑制咳嗽反射,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其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对缓解支气管黏膜炎症、减轻咳嗽频率有帮助。
临床中,枇杷叶可生用或蜜炙后使用:生用偏于清肺热,常与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同用(如“泻白散”),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喘息气急;蜜炙后性偏温润,长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如与梨、蜂蜜同煮(“枇杷叶炖梨”),或制成“枇杷膏”(如“川贝枇杷膏”),对秋燥咳嗽、久咳不止效果显著;若咳嗽兼见胃热呕吐、口干口苦,则与竹茹、芦根同用,既能清肺止咳,又能清胃止呕。
枇杷叶使用前需刷去绒毛,否则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其性寒凉,风寒咳嗽(症见痰白清稀、鼻塞流涕)者不宜单用;用量一般为6-10g,鲜品可用15-30g,煎煮时宜后下,以保留其挥发性有效成分。
紫菀
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肺经,特点是“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其性温而不燥,润而不腻,对于“新久咳嗽、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尤以“咳痰不爽、久咳不止”为擅长,紫菀含有的紫菀皂苷、紫菀酮等成分,能显著增加支气管分泌液,稀释痰液,同时通过抑制咳嗽反射中枢起到镇咳作用,此外还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对缓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的顽固性咳嗽有帮助。
临床配伍中,紫菀应用广泛:治疗风寒咳嗽,配伍荆芥、桔梗、百部(如“止嗽散”),能增强疏风散寒、化痰止咳之效;治疗风热咳嗽,配伍桑叶、菊花、连翘,可疏风清热、润肺化痰;对于肺热壅盛、痰黄稠厚者,与黄芩、瓜蒌、鱼腥草同用,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若属肺气亏虚、久咳不止、气短乏力,则与黄芪、党参、五味子配伍(如“补肺汤”),以补益肺气、敛肺止咳。
紫菀性温,对于实热咳嗽(症见痰黄黏稠、高热口渴)者不宜单用;用量一般为5-10g,外感咳嗽初期(咳嗽剧烈、无痰或少痰)可适当减少用量,避免过早使用温润之品碍邪。
五种止咳中草药对比归纳
为便于临床参考,现将上述5种中草药的核心信息归纳如下: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适用证型 | 用法用量 | 使用注意 |
---|---|---|---|---|---|
甘草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祛痰止咳、调和诸药 | 肺虚咳嗽、痰多咳嗽、调和药性 | 3-10g | 高血压、肾病患者慎用 |
桔梗 | 苦、辛,平;归肺经 |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 肺气郁闭、痰阻咳嗽、咽喉不利 | 3-10g | 胃溃疡、呕吐者慎用 |
川贝母 |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 润肺止咳、化痰散结 | 阴虚燥咳、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 3-10g(打碎) | 反乌头,寒痰湿痰者慎用 |
枇杷叶 | 苦,微寒;归肺胃经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燥咳 | 6-10g(去毛) | 风寒咳嗽者不宜单用 |
紫菀 | 辛、苦,温;归肺经 |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 新久咳嗽、寒热虚实、痰咳不爽 | 5-10g | 实热咳嗽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咳嗽能用中草药自行调理吗?
A:不建议自行随意使用中草药调理咳嗽,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咳嗽的病因有外感(风寒、风热、燥邪等)与内伤(痰湿、肝火、肺虚等)之分,不同证型需用不同药物,如风寒咳嗽宜用紫苏、生姜等辛温解表,风热咳嗽宜用桑叶、菊花等辛凉清热,若辨证错误(如风寒咳嗽误用寒凉药),可能加重病情,咳嗽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等多种疾病的症状,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痰中带血、伴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再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Q2:中草药治疗咳嗽需要多久见效?
A:中草药治疗咳嗽的见效时间与咳嗽类型、病程长短、个人体质及用药是否准确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若辨证准确,用药3-5天可能症状缓解;内伤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久咳)因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效,且需配合调理脏腑功能(如健脾、补肾等),若用药3-5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