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热的中草药图片有哪些?常见种类及功效对照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肝热是中医常见证候,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外感热邪所致,常见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需及时清肝热以调理身体,中草药在清肝热方面效果显著,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清肝热中草药的图片特征、功效及用法,帮助大家辨识和应用。

清肝热的中草药图片

菊花:干燥头状花序呈扁球形或碟形,直径1.5-3cm,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黄褐色或淡绿色,中层苞片卵形或椭圆形,白色或类白色,边缘膜质,舌状花数轮,白色或黄色,管状花多数,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煎服5-10g,泡茶饮3-5g,适合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种子呈菱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而倾斜,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浅色线形凹纹;质坚硬,种皮薄,子叶2片,黄色,微苦、微咸,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煎服10-15g,炒后减弱寒性,适合肝热兼便秘者。

夏枯草:果穗呈圆柱形,淡棕色或棕红色,长1.5-8cm,直径0.8-1.5cm,宿存苞片2-6轮,卵形或宽卵形,背部有纵脉,无毛或有毛;花萼钟形,二唇形,花冠多脱落,小坚果4枚,卵圆形,褐色,气微、味淡,功效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煎服9-15g,常用于肝火上炎的目珠疼痛。

栀子:果实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4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有1条明显的纵脉,顶端有残存花萼,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革质,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气微、味微酸而苦,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煎服5-10g,炒焦后止血,适合肝热烦躁、湿热黄疸。

清肝热的中草药图片

黄芩:根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有扭曲的纵纹,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气微、味苦,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煎服3-10g,生用清热,炒炭止血,适用于肝热湿热、血热出血。

以下是上述草药的关键信息归纳:

名称 图片特征 功效 用法用量
菊花 头状花序,舌状花黄/白色,管状花黄色,气清香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煎服5-10g
决明子 菱方形种子,表面绿棕/暗棕色,有棱线及凹纹,质硬,子叶黄色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煎服10-15g
夏枯草 圆柱形果穗,淡棕/棕红色,宿存苞片多层,小坚果褐色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煎服9-15g
栀子 长卵形果实,红黄色/棕红色,6条纵棱,断面黄色,中心红棕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煎服5-10g
黄芩 圆锥形根,棕黄色/深黄色,有纵纹,断面黄色,中心红棕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煎服3-10g

相关问答FAQs

Q1:清肝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服用,清肝热的中草药多性味苦寒(如栀子、黄芩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适,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停用,或配伍健脾益气药(如党参、白术)调理脾胃,若需长期调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盲目自行服用。

清肝热的中草药图片

Q2:肝热和肝火旺有什么区别?如何选草药?
A:肝热与肝火旺均属肝的实热证,但程度不同:肝热以“热”象为主,表现为口干、头晕、目赤、轻微烦躁,程度较轻;肝火旺则“火”象更盛,兼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口苦便秘、尿黄短赤等热极症状,选药时,肝热可选轻清疏散之品,如菊花、桑叶(疏散风热兼清肝);肝火旺需用泻火力强者,如龙胆草、栀子(清泻肝火)、夏枯草(清肝散结),若兼便秘可配决明子润肠通便,具体用药需结合个体体质,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银耳图片大全有哪些常见品种及鉴别特征?
« 上一篇 08-31
中医治疗乙肝的独特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