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治疗方剂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治?效果与安全性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风是中医“中风病”的简称,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中医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密切相关,病机核心为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治疗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常用方剂如下。

中风的中医治疗方剂

中经络证治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主,无神志障碍,多因风阳、痰热、瘀血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益气活血为主。

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剂: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甲15g(先煎),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方解:方中怀牛膝引血下行,代赭石、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龟甲、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以制阳亢,川楝子、茵陈、麦芽疏肝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标本兼顾,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为要。
加减:若肝火旺盛,加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若头痛甚,加羚羊角粉(冲服)、石决明增强平肝潜阳之力;若痰热盛,加胆南星、竹沥清热化痰。

风痰阻络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方剂: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脑病学》)
组成:半夏12g,茯苓15g,白术12g,胆南星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酒大黄6g,甘草6g。
方解: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以化痰,胆南星、天麻熄风化痰,香附理气行滞,丹参活血化瘀,酒大黄通腑泻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痰熄风、活血通络之效。
加减:若痰热明显,加黄芩、竹茹清热化痰;若瘀血重,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若肢体麻木甚,加地龙、全蝎通络止痛。

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语言謇涩,口舌歪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60g,当归尾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6g。
方解:黄芪大补元气,气行则血行;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地龙通经活络,本方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经典方,重用黄芪意在“补气以使血行”。
加减:若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增强益气健脾之力;若血瘀甚,加水蛭、虻虫破血逐瘀;若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

中风的中医治疗方剂

中脏腑证治

中脏腑者,病位较深,以神志障碍(如昏仆、昏迷)为主,分闭证与脱证,需紧急救治。

闭证

(1)痰热闭窍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动不安,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方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方解:牛黄、水牛角清心解毒,麝香、冰片开窍醒神,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朱砂、雄黄重镇安神,郁金行气活血,本方为“凉开三宝”之首,长于清热开窍,适用于痰热内闭心包之重症。
用法:每次1丸(3g),温水化服或鼻饲,每日1-2次。
加减:若痰涎壅盛,加竹沥、胆南星清热化痰;若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平肝熄风。

(2)痰湿蒙窍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暗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温阳化痰,开窍醒神。
方剂: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苏合香、冰片、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乳香、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
方解:苏合香、冰片、麝香开窍醒神,安息香、青木香、香附、檀香行气解郁,乳香活血,荜茇温中散寒,白术、诃子肉健脾收涩,朱砂重镇安神,本方长于温通开窍,适用于寒痰湿浊闭阻心窍之证。
用法:每次1丸(3g),温水化服或鼻饲,每日1-2次。

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剂:参附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5g(另煎兑服),附子10g(先煎)。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两药相伍,共奏回阳固脱之效,为救治元气虚脱危重症的首选方。
加减:若汗出不止,加黄芪、山茱萸益气固表敛汗;若呼吸微弱,加五味子、蛤蚧纳气定喘;若心悸不止,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中风的中医治疗方剂

常用方剂简表

方名 组成(简) 功效 主治证型
镇肝熄风汤 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中经络肝阳上亢证
化痰通络汤 半夏、茯苓、胆南星、天麻等 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中经络风痰阻络证
补阳还五汤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等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中经络气虚血瘀证
安宫牛黄丸 牛黄、麝香、冰片、黄连等 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中脏腑痰热闭窍证
苏合香丸 苏合香、冰片、麝香、木香等 温阳化痰,开窍醒神 中脏腑痰湿蒙窍证
参附汤 人参、附子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中脏腑脱证

相关问答FAQs

问:中风中医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答:中风疗效与病情轻重、证型、治疗时机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中经络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1-2周可能症状改善(如肢体活动度增加、言语清晰度提升);中脏腑患者病情危重,需先控制闭证、脱证,待神志清醒后进入恢复期,疗程较长(1-3个月或更久),需注意,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顾”,急性期以控制症状为主,恢复期以功能康复为主,需坚持个体化治疗,配合康复锻炼,不可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擅自停药。

问:中风恢复期如何调理?
答:恢复期是中风康复的关键阶段,需综合调理:①中药调理:根据证型选用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左归丸(肝肾阴虚)等,配合针灸(百会、曲池、足三里等穴)通经活络;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山楂、黑木耳、芹菜(活血化瘀)、山药、薏米(健脾化痰),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及烟酒;③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音乐疗法、心理咨询疏导情绪;④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Bobath技术)、言语训练及吞咽功能训练;⑤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染可能诱发中风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西桂林中草药价格差异背后有何玄机?产地市场因素解析?
« 上一篇 08-31
命门火衰的中草药配方,如何辨证选方与配伍药材?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