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有哪些?如何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肠癖”、“滞下”、“泄泻”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肠澼”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阐述了“下利”的辨证论治,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内伤饮食,损伤脾胃,导致肠道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血下泄而成,其治疗原则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兼顾整体与局部,扶正与祛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痢疾的中医治疗原则

核心治疗原则

(一)通因通用,祛邪为先

痢疾虽见下利,但病因多为湿热、疫毒、食积等实邪壅滞肠道,气血失和,所谓“邪去则正安”,故治疗不宜过早使用收敛止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当以通导积滞、清解邪毒为要,使邪有出路,如《丹溪心法》指出:“痢疾,湿热食积,三者合而成之”,治疗需“通因通用”,通过清热燥湿、行气导滞、凉血解毒等方法,使湿热去、积滞除、气血调,则痢下自止,湿热痢用芍药汤以清热燥湿、行气和血,疫毒痢用白头翁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均体现了“通”的治疗思路。

(二)调和气血,行气和血

痢疾病位在肠,核心病机是肠道气血壅滞。“气滞则痛,血瘀则脓”,腹痛、里急后重为气机阻滞之象,下痢赤白脓血为气血凝滞、脂血下泄之征,调和气血是治疗痢疾的关键环节,治疗需行气则后重自除,和血则便脓自愈,常配伍行气药(如木香、槟榔、枳壳)与活血药(如当归、赤芍、地榆),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正如《医宗金鉴》所言:“行则气调,和则血止”,气血调和则肠道功能恢复,痢疾可愈。

(三)分清虚实寒热,辨证论治

痢疾有虚实寒热之分,治疗需辨别证型,针对性用药,实证多因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食积滞,起病急,病程短,症见腹痛拒按、痢下赤白鲜红、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化湿、解毒导滞;虚证多因久痢不愈、脾胃虚弱或肾阳虚衰,起病缓,病程长,症见腹痛喜按、痢下稀薄或白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治以健脾温中、收涩固脱,寒证多因寒湿内蕴,症见痢下赤白白多赤少、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治以温中散寒、燥湿行气;热证多因湿热、疫毒内蕴,症见痢下赤白赤多白少、身热口渴、舌红苔黄,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只有辨证准确,才能药证合拍,提高疗效。

(四)顾护胃气,扶正祛邪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痢疾日久易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化失常,正气亏虚,治疗中需始终顾护胃气,尤其在久痢、虚痢患者中,更应重视健脾和胃,避免过用苦寒克伐之品损伤脾胃,对脾胃虚弱者,可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气之药;对胃阴亏耗者,可加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生津之品,使正气恢复,祛邪有力,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泻痢之作,无不由于脾胃”,顾护胃气是治疗痢疾的重要环节。

痢疾的中医治疗原则

(五)内外合治,直达病所

对于病情严重或久痢不愈者,可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增强疗效,内服药物以整体调节为主,外治法则可直达病所,如中药保留灌肠,将黄连、黄柏、白头翁、地榆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药煎汤保留灌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消除局部炎症;或用针灸疗法,取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辅助治疗。

分型论治与代表方药

为更清晰展示不同证型的治疗,现将常见证型的主症、治法及代表方药列表如下: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药
湿热痢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调气和血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槟榔、木香、当归、赤芍、肉桂、甘草)
疫毒痢 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显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至神昏惊厥,舌红绛苔燥裂,脉数实 清热凉血,解毒开窍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加服安宫牛黄丸(神昏时)
寒湿痢 痢下赤白,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胃脘痞闷,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温中燥湿,行气和血 不换金正气散(藿香、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茯苓、炮姜、木香、槟榔)
休息痢 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诱发,发时腹胀食少,大便夹有赤白黏冻,倦怠怯冷,舌淡苔腻,脉细弱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连理汤(党参、白术、干姜、黄连、木香、槟榔、甘草)或驻车丸(黄连、阿胶、当归、干姜、芍药、甘草)
阴虚痢 痢下赤白,量少难出,或下鲜血,腹痛里急后重,午后低热,口干咽燥,心烦不寐,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养阴清热,和血止痢 驻车丸(黄连、阿胶、当归、干姜、芍药、甘草)合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
虚寒痢 下痢稀薄,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腰酸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合养脏汤(党参、白术、肉豆蔻、诃子、肉桂、当归、木香)

治疗禁忌与调护

  1. 禁忌:忌过早使用收敛止涩之品(如赤石脂、禹余粮等),以免闭门留邪,加重病情;忌大剂量苦寒攻伐,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忌辛燥温热之药(如附子、干姜等),以免耗伤阴血,适用于热证、阴虚证;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食,以免助湿生热,加重肠道负担。

  2. 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山药粥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忧思恼怒;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对疫毒痢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染。

    痢疾的中医治疗原则

相关问答FAQs

问:痢疾患者能否自行服用止泻药?
答:不可,中医治疗痢疾强调“通因通用”,若见泻即止,可能使湿热、疫毒等邪滞留体内,加重病情,湿热痢患者若自行服用止泻药,湿热之邪无出路,可能导致腹痛加剧、痢下赤白增多,甚至转为疫毒痢,需及时就医,辨证论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热化湿、行气导滞等药物,祛邪外出,方能从根本上治愈痢疾。

问:久痢不愈如何调理?
答:久痢不愈多属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正气亏虚为本,湿热余邪留恋为标,调理需标本兼顾,可内服健脾益气、收涩固脱之品,如连理汤(党参、白术、干姜、黄连、甘草)或养脏汤(党参、白术、肉豆蔻、诃子、肉桂),以温补脾肾、收涩止痢;配合饮食调理,如食用山药粥、莲子粥、芡实粥等健脾养胃之品,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可艾灸关元、足三里、气海等穴位,以温补脾肾、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若久痢迁延不愈,伴见脱肛、滑泄不止等症,需及时就医,以防发生变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交替鼻塞,处方如何辨证施治见效?
« 上一篇 08-31
药材店里的沉香究竟是药材还是香料?药用价值如何?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